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 河南许昌 461000
摘要: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很多文物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可以见证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进程。考古发掘既是一项科研工作,也是保护文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类古文明的发现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考古发掘所发现的遗迹和出土的文物是不能再生产的,一旦破坏就无法补救,在进行考古发掘过程中,要考虑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能否有效的保护,从而保证文物的完整性。。以下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应急措施,保持出土文物的原貌并提高出土文物的利用率,促进我国历史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考古发掘现场的工作开展也受到了重点关注,这对于文物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加强文物保护,不仅可以让珍贵的历史文物流传下来,同时还可以透过文物重现我国的灿烂历史文明,进而发挥出文物的真正价值。在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文物时,需要考虑到文物的保存环境,否则容易遭到破坏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文物发掘需要十分慎重,避免造成对文物的划伤和破坏。此外,发掘后的文物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对于文物的运输过程也要高度重视。
一、历史文物应急保护的意义
首先考古的意义在于认识历史、发掘历史和研究历史,历史考古对于发现文物古迹和研究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每当有新的文物古迹出土,就会对我国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做好历史文物的应急保护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做好历史文物应急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更是义务。其次历史文物应急保护可以有效地还原历史原貌,尽可能保存历史文物古迹的原状,提高人类对历史文明的认识和了解,为人类揭示更多的历史真相。所以说在考古过程中历史文物应急保护工作的意义重大,需要考古人员做好文物应急保护措施,及时开展抢救性发掘,保证历史文物信息的完整性。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资金问题
我国的文物分布在华夏大地的每个角落,很多地区一旦发现文物出土,就要及时进行发掘。但是一些文物分散在我国的贫困地区,资金问题也成为考古发掘现场的一大难题,由于经费不足会导致发掘工具不够先进,因此,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可能性较大。同时,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会导致部分文物由于保存环境不佳而遭到破坏,所以资金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2.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虽然当前国家非常注重文物保护问题,但是部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素质依然需要得到提升,比如不能对文物的属性进行判别,存放地点不佳,运输中粗心大意,以及对文物盲目的保护也会导致文物被损坏。所以,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素养。
3.文物发掘和保护的时效性不足
很多即将出土的文物需要马上进行发掘和保护,因此发掘时间十分紧迫,现场的指挥人员和发掘人员背负较大压力,为及时挖出文物难免会出现失误,更加延误了发掘的宝贵时间,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研究
1.温度与湿度的控制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掘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因为出土文物在出土之前的存在环境与出土后的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发掘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外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在很多历史文物的发掘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温度和湿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使文物产生了不可逆的物理或者化学反应,对文物产生了一定的损坏,这不利于提高考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考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考古工作人员对出土文物的含水率进行有效测量,然后根据出土文物所需要的环境,人为拟造相适应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避免空气中的温湿度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例如,当出土竹简、漆类制品和工艺品等含水率较高的文物时,为了保证历史文物的完整性,需要对文物采用纯水浸泡的方式进行考古应急保护。当出土花鸟纹银香囊、兵马俑、青花瓷等属于干燥性的历史文物时,则需要采用干燥剂进行应急性文物保护,通过干燥剂可以有效控制储藏室的湿度,避免环境中过于饱和的水分对干燥性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当对出土文物的干湿状况不太明确的时候,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应急性的密封处理,因为密封处理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的温度、湿度等对其造成破坏。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文物保护措施,来提高历史文物应急保护的质量和效率。
2.文物的密封处理
我国考古学的前身是北宋时期的金石学,从北宋至今,考古学已经走过了很长的道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再加上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考古应急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考古学也不断发展壮大,现如今已经衍生出了很多专项的考古学派,如地下考古、水上考古、沙漠考古等,这些考古专家有着较专业的考古知识和较强的考古能力,他们的每一项重大考古发掘,都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对文物进行应急保护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出土文物所对应的储存环境,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选择不同的密封保存方法。有的出土文物需要用特殊的木材进行保存,而有的出土文物则需用特殊的气体进行保存,较为常见的一种特殊密封方法是用水银进行密封保存。无论是哪一种保存方法,都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密封处理,以最大程度保持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3.文物的采集
在考古工作进行的时候,需要对发掘的文物及时转移,因为考古的现场已经受到了破坏,文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可以将相关的文物运输到博物馆进行有效保护。无论在采集的过程中,还是文物的运输途中,都需要严格执行相关的考古应急保护制度,确保科学合理保护历史文物。文物出土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文物采集的时候,必须要轻拿轻放,且使用专业的采集工具对土层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原始面貌。如山西雁北地区出土的北魏青铜器,该历史文物已经在地下掩埋了上千年,在采集的时候,任何的疏忽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确保有专业的考古团队对相关的墓葬进行历史文物的采集。在采集过程中需要对考古文物进行应急保护,一旦出现了非人力影响造成的损坏,需要第一时间保护现场,利用摄像机记录相关的资料,以便后续文物修复人员根据影像资料对相关的文物进行修复。例如,山西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的陪葬品中包含了大量的陶乐俑、舞俑,演奏箜篌、筚篥、胡笳和鼓类、筝类乐器,不同造型的乐俑人物集中展示了大同北魏平城时期的群体奏乐场景。而在发掘这些陪葬品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将其安全无损地转移到博物馆当中,考古工作人员需要细心对这些陶乐俑进行应急保护。经考古人员的修复与整理后,统一运输到大同市博物馆展览,让人们观赏到北魏平城时期乐舞伴奏组合的真实场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对文物的保护。文物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刻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所以,在文物采集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考古发掘团队,用专业的采集工具对土层进行处理。最后还要为文物古迹做好遮光处理,一些带有色彩的文物古迹在遇到阳光直射时,有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对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所以在对一些特殊的历史文物进行发掘时,也要做好遮光处理工作,从而提高文物发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孟宪微.探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221-222.
[2]赵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浅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