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审计实践浅谈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风险因素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5期   作者:伏海泓
[导读]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它不仅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驾护航,还在维护企业合法经营、规范运行、防范风险等方面履行着监督服务职责,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治理,实现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甘肃第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它不仅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驾护航,还在维护企业合法经营、规范运行、防范风险等方面履行着监督服务职责,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治理,实现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治病必求于本,治企也必须“以人为本”,一门心思抓制度、抓管理,若忽视了最根本的人为因素,一切都是空谈。下面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实践,浅谈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风险因素。
        关键词:内部审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程实践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与日俱增,基本步入了微利时代。由于建筑行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长期墨守成规,造成了建筑业的低效和浪费[1]。新形势下要求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求发展,只有好的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工程项目,因此,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 成本管理中的人为风险因素
        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必须将人的因素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履职能力。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以人为本,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执行,还是形同虚设。在审计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人为因素导致的管理漏洞,如项目施工人员失于严格核实工程量超额结算,财务人员失于审核监督,报销不合规票据等,均是履职不严的表现,致使企业经济利益收损。在审计调查中,部分员工对项目成本管理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参与的一项活动,也可以说,建筑企业所有员工的职责最终都落实到对工程项目的服务上,虽然有些员工没有直接参与项目成本管理,但其行为千丝万缕地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其行为不遵守规定也会导致部分管理环节缺失,从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降低人为风险因素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员工爱岗敬业培训,一方面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平,坚持以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工作准则;一方面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意识,促进落实岗位责任制、提升执行力,以保障企业各项决策措施、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提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2 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2.1 项目管理的第一阶段风险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因素,一个是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一个是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也就是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在内部审计实践中,通常把工程项目管理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程项目承揽阶段,也是项目的初级阶段,即从跟踪工程项目到投标中标。
        作为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如火如荼的环境下,能承揽到工程项目应该是皆大欢喜之事,但目前建筑市场尚还存在不规范现象,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常能遇到承揽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尤其是任务不足急于承揽工程项目的施工企业,在不清楚建设单位资信及建设项目情况下,盲目介入招投标,乃至签订施工合同,如果建设单位招标文件工程内容不全,资金缺口较大,或者存在违规建设情况等,均会给施工企业埋下隐患,导致施工企业大额垫资,或施工手续迟迟难以办理。虽然大多数企业在管理制度中对工程项目招投标有所规定,但无奈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有些施工企业甚至不在乎建设单位压级压价、降低合同让利,影响中标质量。有些施工企业也不顾及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自身又无力垫资,去虎口夺食,将企业陷于两难境地,虽然拿到了项目,却因资金困难难于支撑,增加资金成本。
        因此,在参加招投标时首要任务是调查落实建设单位各方面资信及建设项目具体情况,准确进行标前测算,合理制定招投标价款,以免承揽亏损工程项目,或是大额垫资工程项目,权衡利弊谨慎定夺。
        2.2 项目管理的第二阶段风险
        第二个阶段是从签订施工合同到施工项目竣工阶段,该阶段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阶段,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阶段。通过内部审计实践,对于已中标工程项目签订施工合同,是工程项目开始承建的关键环节。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按施工图纸准确测算实际成本价款,与调整后投标价款(工程量及费用调整)进行比对分析,如果存在入不敷出,而施工中又不能扭亏的工程项目,就应坚决拒绝进一步开工建设;对于存在侥幸心里的冒险企业,可能会接手签订亏损施工合同进行施工,此类工程建筑行业称为“先天不足”工程,其实是一种对企业和员工不负责任的行为,形同引狼入室。在内部审计实践中,这类工程项目最终会亏损严重,难以弥补,因为有许多起初在施工过程中无法估量的不确定因素发生,会加大亏损的程度。在工程项目第二阶段再一次对工程项目进行筛选,中标工程项目,在没有效益的情况下,或成本测算严重亏损又没有扭亏措施的项目均应放弃,不再给企业增加新的亏损。
        对于中标后成本测算比较好的工程项目还需谨慎签订施工合同,需要与建设单位了解材料、设备等的要求,是否甲供或指定,及时进行税负测算,明确工程项目计税方式,合理约定支付工程款事宜,并且存在垫资情况时约定支付垫资利息的条款,防范资金风险。
        在第二阶段要做好工程项目成本管控,首先要准确编制内控预算,把好预算管理。在内部审计实践中,个别工程项目由于施工时间的紧迫性,未及时编制内控预算,导致经济合同的签订在工程量上无法把握,验工月报编制也无法总体控制,致使成本结算管理一度失控。有些工程项目虽然编制了内控预算,但未编制完整,无法达到全面预算管理指导成本结算,造成工程项目成本亏损。
        工程项目成本结算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占比较大,是主要的项目成本支出,所以成本结算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成本结算不规范情况,以及存在较多的异常结算现象,如无预算结算、超预算结算、超合同结算等,是导致工程项目成本亏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必须制定项目成本结算控制约束机制,避免发生不实结算。工程项目主管机关可以按照每个工程项目结算单比例进行月度抽查,对不规范、不合理结算进行处罚,并落实主次责任,依次追责,以促进项目成本结算管理,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
        在第二阶段实施中还应及时收集变更、签证资料以及索赔资料,并随时报送建设单位签认,不能拖延,以防范工程量损失风险。
        在内部审计实践中,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成本费用结算控制是第二阶段成本控制的风险所在,风险点主要在工程量和单价的控制上。其次是完成工程量要及时报送建设单位签认,以确认债权,防范结算风险。
        2.3 项目管理的第三阶段风险
        第三阶段是竣工结算阶段。也是确认项目最终决算收入阶段。该阶段的风险除仔细核对工程量,防止漏项外,主要风险取决于第二阶段的签证变更、及工程索赔资料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从而影响工程项目最终结决算收入和经济效益。
        工程项目三个阶段的成本管理风险各有侧重,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每一个岗位都要严谨尽责,才能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总体风险。
        3工程项目风险防范
        3.1 内控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基础,是集计划、控制、监督为一体的系列管理的总称,是项目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内控预算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标杆,签订施工合同后应及时编制,把好预算管理,同时要做好成本测算和税负测算,决定财务核算计税方式。根据成本测算的量、价内容进行项目劳务、采购、机械租赁、分包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合理签订各类经济合同和协议,指导各项费用的实际结算。并按月度形象进度出具验工月报,核算月度工程成本,并进行成本分析。及时发现管理风险,控制和降低风险。
        3.2 制定内控价位
        对于大型建筑企业而言,由于工程项目数量多、地域分布广,经济合同价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存在较大合同单价不平衡现象,严重影响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对此,可以实行内部价位控制制度,成立合同价款负责部门,专门负责各类合同价款的询价制定情况,约束全企业经济合同价款的制定,不能超于内部控制价位,有效遏制因询价不到位签订不合理经济合同,进一步控制工程项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分包工程费用等各项成本,从而控制工程项目总成本。
        3.3 规范经济合同
        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增加施工企业财务风险[2]。新形势下,工程项目从设计上、施工难度上均较以往有所提高,工程项目变得复杂多变,对于经济合同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经济合同签订中首先要准确测算工程量,再者是制定合理的合同价款,必须坚持合法、合规、合理地签订各类经济合同或补充协议,严格执行合同评审机制与合同会签制度,同时,合同条款要明确提供发票的种类,支付款项以建设单位工程款支付比例支付,最终结算价款以建设单位竣工结算价款为最上线等条款,进一步控制项目成本,防范因合同风险引发的各类财务风险。
        3.4 完善管理台账
        制定完善可行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台账,是为了促进细化项目成本管理,如内控预算递减台账、验工月报台账、合同台账、人工费结算台账、分包结算台账等,可以很明了的记录各项成本的预算控制和结算支出情况,及时反映工程项目成本内部控制。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存在成本亏损的项目大部分管理台账登记不及时,不完整,甚至个别费用未建台账,未能及时反映成本管控,部分人员也从根本上未认识到建立台账的意义所在,有些单位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存在管理台账重复现象,也造成了人力浪费。企业内部应集中梳理各部门台账,形成集中统一管理,完善台账的实用性,避免重复工作,还应制定相关台账约束机制,促进台账管理。
        3.5 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尤为重要[3]。因此,必须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增强参与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及时准确捕捉财务风险的信号并进行反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规避,将财务工作从财务核算逐步向财务控制转变,进而向财务管理转化,将不合规成本费用拒之门外,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
        3.6 建立企业内部数据库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云处理管理纷至沓来,为许多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审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制约了项目成本管理提高。面对新形势下建筑业市场和项目的复杂情况,以及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对于大型建筑企业而言,如何利用信息网络建立自己的内部大数据库是势在必行,可以通过数据库高效运作,实现数据统计分析,高效完成工程项目成本测算,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促进管理效率。可以优先解决“两大中心”,一是打造企业数据云中心,解决大数据储存与访问的问题,二是打造数据备灾中心。可集中备份企业管理数据及重要业务数据,免去数据存放安全之忧[4]。有效解决数据共享、数据传送、数据运用和数据安全问题,也可以按照区域设立数据库,为本区域及上级部门提供使用,减少基层公司重复报送、统计、审批等工作量,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管理和浪费,达到降本增效的管理目标。
        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不能“重投标轻预算”,“重施工轻管理”,“重质量轻成本”,要将控制成本观念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只有不断地改进项目成本管理治理体系,强化成本的事前控制能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战略目标。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监督机构,在企业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最有效、最直接的监督服务职能,堵塞管理漏洞,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盈利创造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从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晶,建筑业拥抱大数据,平台化是未来方向?[J]经济观察报2019-05-07
        [2]高燕,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析及控制https://wenku.baidu.com/view/e0bbd8f3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8.html    2020-027
        [3]姜瑜,浅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第04期
        [4]杨晓峰,黄鑫,如何构建审计云平台的几点设想,审计署网站,2016年12月6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