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残疾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20期   作者: 王瑞
[导读] 文章在阐述听力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于常人问题的基础上
        摘要:文章在阐述听力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于常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行为改变理论来提出矫正和改变听障儿童问题的基本方法,旨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听障儿童的情绪问题,促进情绪障碍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听力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调节
        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听力残疾儿童由于自身听力的缺陷,使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和情绪,最终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为此,针对听力残疾儿童在情绪调节和行为状态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需要着重做好对听力残疾儿童的情节调节教育,引导他们掌握一些正确 情绪调节方法,从而帮助其实现阳光成长。
        一、听力残疾儿童情绪特点分析
        (一)情绪体验单调、缺乏
        听力残疾儿童和一般儿童相比缺乏或者完全失去了外界各种声音的刺激,因而和谐的旋律、悠扬的隔声、轻柔的话语等不会让听力残疾儿童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与此同时,噪声和污言秽语也不会让听力残疾儿童感受到不愉快。简单的说,听力残疾儿童缺乏言语刺激所引起的各类情绪体验。
        (二)缺乏高级情绪
        高级情绪包含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性情感。听力残疾儿童缺乏语言,对外界因为语言带来的刺激往往缺乏认识,因而对美丑的非评价标准认知比较模糊,缺乏高级情感体验。
        二、听力残疾儿童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
        (一)主观上的因素
        听力残疾儿童出现不良情绪原因的主观因素是认知不协调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第一,认知不协调。听力残疾儿童存在听力障碍、语言缺乏,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落后。第二,负性情感体验较差。听力残疾儿童在从事具备目的性活动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障碍,最终导致个人发展目标得不到实现,由此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挫折心理。第三, 自我中心倾向比较明显。不正确的自我认知也是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第一个关键,听力残疾儿童的自我认知不清醒,由此会影响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
        (二)客观上的因素
        听力残疾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会遭受到歧视,在长期没有得到心理疏导的情况下会产生自卑心理。从实践上来看一些听力残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无法和正常儿童进行交往,眼睛不敢直视别人,也无法和其他人交朋友。


        三、听力残疾儿童不良情绪的调节措施
        (一)对听力残疾儿童予以必要的爱心关怀
        特殊教育院校的教师要对听力残疾儿童持有更多的爱心和关怀,教师需要认识到听力残疾儿童是正在成长和发育起来的儿童,他们和普通儿童存在基本共性特点,但是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拥有个人独立性。因此,在和这类儿童相处的时候教师要予以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需求,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心理,在和听力残疾儿童相处的时候要教师要注重应用愉快、喜悦的心情来感染他们,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心境。在听力残疾儿童面临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要多使用表扬鼓励 方式来强化他们客服困难的勇气。
        (二)积极矫正听力残疾儿童的行为
        行为矫正一般是通过正负强化的方式来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模式,从而帮助听力残疾儿童建立起来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比如对于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则是可以对其设计这样的课程:第一,引导儿童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注重找到自己的自信和接纳自己。第二,教师要引导听力残疾儿童互相交流。第三,积极挖掘听力残疾儿童共同的兴趣爱好。在兴趣爱好的带领下拉近听力残疾儿童彼此之间的距离。
        (三)对听力残疾儿童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对于一些具备心理障碍的残疾儿童来讲,他们不良情绪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了能够缓解儿童的这种心理障碍可以对他们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
        (四)改变听力残疾儿童所处的外在环境
        环境干预也被称作是社会生态环境改变方式,一般是指通过改变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来影响干预儿童的情绪、行为方式。环境改变在调节听力残疾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以温柔和充满耐心的方式来和儿童进行相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绪行为问题是某一种体质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在身体上会显示出一种持续的状态。听力残疾儿童和一般儿童相比,在行为、心理和情绪上都十分敏感,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不懂得怎样解决危机,加上困难的影响会让他们产生不利于个人成长的心理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会以一种病态行为展现出来。为此,立足于听力残疾儿童的情绪心理表现,需要特殊学校的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态度来对这类儿童进行辅导,逐渐帮助心理残疾儿童重新对生活产生乐趣。



【参考文献】
[1]周姊毓. 听力残疾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7):1091-1094.
[2]熊文琴. 浅析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因素[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0, 000(036):P.115-115.
[3]王莉, 陈会昌, 陈欣银, et al. 两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其问题行为[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03):2-5+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