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学段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在复述的时候最常见的问题是照背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达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立足《语文课程标准》以统编教材为例探究第一学段复述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复述课文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第一学段 统编教材 复述能力
何谓复述课文?《教育大辞典》将其解释为“检查阅读理解,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方法。要求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叙述课文内容,语句通顺流畅,声音清楚、响亮。既可吸取课文中规范、生动、优美的重点词句,又不同于背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复述课文的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不单是转化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提升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还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各个学段对学生的复述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第二学段则明确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要求更高,提出:“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显然第一学段学生的复述能力,是达成第二三学段学习目标的基石。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笔者将针对第一学段复述能力的培养进行着重阐述。第一学段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在复述的时候最常见的问题是照背课文内容,那么教师采用哪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文段留白,搭建复述台阶
一二年级的课文比较简短,记忆力特别好孩子通过熟读后容易把课文背下来。当然,背诵不能达到训练孩子朗读和表达的目的,更不能称之为复述。要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就要给提炼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搭建一个从阅读转向表达的台阶。文段留白的形式就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形式。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编教材)《开满鲜花的小路》时,这篇课文中出现的动物有九个,在复述的时候厘清动物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在引导孩子们复述课文内容时,我们便可以搭建一个台阶,出示:
邮局的邮递员黄狗送给( )一个包裹,那是长颈鹿大叔寄给他礼物。( )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跑去问( )。春天到了,看到开满鲜花的小路,大家终于知道礼物原来是( )。
同学们补充老师给出的文段,就能借此理清思路,达到清楚复述文章内容的目的。
二、思维导图,助力课文复述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维记忆的特性。因此,将思维导图适当地引入到语文复述教学中来,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和培养抽象思维品质。
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复述时,可首先结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布局,弄清图中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学会注意观察图中的文字或者符号加以阐述。比如在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时,当我将这幅思维导图出示给学生时,学生开始有些不解。我便提示学生观察图中的箭头方向,看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出来。经老师一点拨,孩子们顿时恍然大悟。是谁寄包裹给鼹鼠先生,又是谁送包裹给鼹鼠先生,鼹鼠先生问了谁?学生很快就借助思维导图将文章复述了出来,可以说思维导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复述的效率。
当然,我们不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够自己将思维导图画出来,但是我们长期的耳濡目染,学生应该逐步实现自主画出思维导图来,这将为第二三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插图,添趣复述
在统编版教材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接着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逐步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语像同构,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千人糕》,课文的插图配得极其鲜活有趣。一幅幅简图串联在一起,就如一组连环画向学生展示了米糕的制作过程。学生借助插图就可以将米糕的制作过程复述出来。而笔者发现在本课的课后题中,编者提出“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的要求。因而,借助插图不仅为复述增添了趣味,也满足教材编写者的要求。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思维,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创编连环画,帮助复述课文内容。
四、关键词语,精化复述
关键词,即与课文的描写线索或写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关联的重点词语。有了关键词引领,则为学生复述提供了一根拐杖。借助这根拐杖,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留下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课后习题要求说说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景。而要说好这个情景,我们可以抓住“握、挖、挑选、移入、挥、填、看看、扶正”几个动词,进行复述。学生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之后,把情节串联起来,复述更加生动完整。
总之,复述课文是从“背诵”到“创新”的过程,也是从具体到创造的过程。复述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15.
[3]薛华.提升学生复述能力的策略探究[J] .小学教学参考,20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