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具有占用土地小、碳排放量低等突出优点,但其规划实施仍对沿线均存在一定不利环境影响。在城市轨道交通决策的早期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即介入。本文从不同环境要素进行归纳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建设管理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发展起关键引导作用,在宏观层面对城市规划布局、社会经济、人居环境等各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截至2019年底,我国目前已开展约60个城市、120余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往部分城市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不够重视,编制深度要求不高,对环境保护方面法规及政策缺乏关注,出现了选址选线不合理、敷设方式不合理、用地无法落实等问题,规划环评无多种方案可比、无详细方案可评等,对项目缺乏实际指导作用。在项目设计阶段,设计方案又无法保证与规划方案的符合性,导致环境问题重新暴露,给建设单位的项目推进增加难度、造成损失。因此,有必要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角度归纳总结在城市轨道交通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为设计和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1设计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虽然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所采用敷设方式、车辆制式、运营方案等各不相同,但其在环境要素影响方面特点均主要表现在:声环境、振动环境、电磁环境、水环境、生态与景观。
1.1声环境影响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给大众的印象往往是清洁、卫生和环保的,在其发展初期,各地政府对其可能带来的长期噪声影响预估不足,而倾向于在城市边缘地区采用投资更省、建造难度更低的地面或高架线路。近年高架线两侧居民反对高架敷设方式较常见,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曾引起多起行政复议事件。以深圳为例,深圳3、4、6号线在规划初期,执行了深圳市“关外一律高架”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建成时原规划的高架沿线甚至已成为中心城区,沿线大量居住、文教区不得不承受轨道交通地面或高架线带来的长期噪声污染。在汲取经验教训后,深圳市及时改变了敷设方式原则,在近期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中,除与既有高架线连接过渡段全部采用地下敷设方式。
设计中,在全面收集沿线用地详的基础上,还应充分了解区域发展定位、城市更新计划等。在工业区、城市绿地等声环境不敏感路段可考虑高架敷设方式外,城市开发区涉及居住、科研教育用地等声环境敏感路段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可大大提升周边城市区域的综合价值。
另外,地下车站风亭、冷却塔的设计中,与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控制距离要求,并应优先选址于城市广场、绿地等的空旷地带。冷却塔可视情况采用半地下式冷却塔,降低噪声污染。
1.2振动环境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的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振动影响方面,其影响一般可通过采取轨道减振措施得到控制,但由于不同减振产品特性不同,在不同振动频率上效果不尽相同,在轨道交通正下穿路段出现环保投诉的概率仍相对较大。
设计中,应根据现状和规划敏感建筑的分布,优化调整区间两端车站位置或布局、调整区间线路、优化曲线半径等,尽量避免正下穿。实在无法避让的,应提前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争取将老旧小区等纳入城市更新计划,同时加大线路埋深、采用较高级别的轨道减振措施。
1.3电磁环境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电磁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主变电站。根据国内各城市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监测数据,其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远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072-2014)规定的限值。近年来,西安、深圳等多个城市均发生了因居民担忧地铁主变电所电磁辐射有害健康的环保事件,甚至出现阻碍施工的情况。
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公众对主变电所电磁辐射的敏感性,优先选择地下或半地下式室内主变电所,选址宜尽量远离居民集中区,以停车场、公园绿地、公路匝道区域为佳。另外,主变电所宜选用GIS(气体绝缘开关)成套配电设备,采用合理的电气总平面布置,并对产生大功率的电磁振荡设备适当进行距离防护等。
1.4水环境影响
部分城市在发展轨道交通过程中,特别是轨道交通向城市郊区扩张时,常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发生矛盾。以深圳13号线为例,其连接的南山区、宝安区城市建成区之间分布有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程穿越二级保护区并设有车站。由于空间上的矛盾,只要建设地铁,就无法避开水源保护区。
若取消二级保护区内车站,轨道交通将丧失服务功能,城市将因环保承受巨大损失。经多轮科学论证和深圳市各部门共同努力,在强化施工期管理、加快区域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容积率、商广东省人民政府进行水源保护区范围调整等多项措施下,为项目落地创造了必要条件。
近年来,国家对水源保护区管控趋于严格,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设计中,应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不能绕避的,应避免在二级保护区设站,避免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采用明挖等环境扰动较大的工法,并加强采取施工期管理、结构防渗处理等。
1.5生态与景观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对生态和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架桥梁、地下车站出地面的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疏散口、残疾人电梯、疏散广场、车辆基地等永久占地。由于其体量较大,施工期若管理不善将对城市形象造成严重破坏,运营期在城市空间布局紧张路段易给人压抑感。
设计中,应注重轨道交通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建议开展景观专项设计,形成美观、独特的地面结构和形式,提高城市印象,给人们提供视觉享受。
2建设管理建议
1、敷设方式选择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及实际运营积累的最突出经验教训是:地面或高架线对周边噪声影响较大,部分线路两侧声环境敏感目标密集,道路条件较差,即便采取全封闭声屏障仍不能满足沿线声环境功能要求。
生态环境部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敷设方式选取的原则是,线路穿越已建、拟建大型居住区、文教区等环境敏感目标集中的区域时,应采取地下敷设方式。除在规划环评阶段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优化敷设方式外,还有大量规划路段由于规划环评阶段研究深度不足,仅提出进一步研究比选的要求。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建设准备期较长,沿线外环境往往发生较大变化。故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准备过程中,若规划方案为地面或高架线,则应进一步摸清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声环境功能区划和沿线公众意见等情况,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和环境因素,确保从源头解决由于敷设方式引起的不利环境影响问题。
2、停车场、车辆段选址
城市轨道交通停车场、车辆段等占地面积较大,且在规划阶段其用地属性往往不是轨道交通建设用地,周边用地性质也与之不适应。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提前摸清地块是否为城市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环境敏感区等,在排除环境制约因素后,协调城市规划部门调整其用地属性为轨道交通用地,调整周边用地属性为非噪声、振动敏感用地。从节约土地资源角度,还应优化布局缩减占地,同时考虑TOD上盖物业开发,在预留好环保措施条件下,将车辆基地上部空间作为地铁运营办公场所或住宅小区等。
3、开展文物影响评估
以西安为例,作为十三朝古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省级文保单位108处,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达3246处。为此,西安市在《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8)》编制过程中开展了文物影响评估工作,并首次提出地铁项目的文物影响专项评估。西安的经验是,在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在不同设计深度下做不同深度的研究,明确沿线文物名单、文物受影响程度,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施工建设中,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文物保护有机协调。
4、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建议城市发改部门或由城市发改部门委托具有技术能力的单位开展轨道交通环境影响后评价,通过后评价梳理已实施线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指导后期建设规划的实施。
3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城市价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作用,而设计和建设管理应系统、全面地覆盖各个环节,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设计和管理人员在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要求以外,还应掌握沿线环境现状,密切关注沿线环境变化情况,了解国家最新法规政策,合理规划设计,采取先进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项目满足国家环境保护相关要求,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旸.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陶莹,常海青.地铁工程工可研阶段文物影响评估初探——以西安地铁三号线为例[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
[3]牛志平,朱嬿,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机制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