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段美术作业的有效评价方式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周玉萍
[导读] 作业评价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之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儿童的美术能力
        摘要:作业评价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之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儿童的美术能力。如今,美术教师需对以往单一形式的作业评价方式加以改变,对评价方式加以丰富,才可发挥出作业评价具有的作用,促使儿童美术素养以及绘画能力不断提升。本文旨在对小学高段美术作业的一些评价方式展开探究,希望能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美术;作业;评价方式

前言: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儿童感知能力以及图像表达这一能力,同时也是现阶段素质教育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美术学科的作业评价乃是教学内容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对儿童学习成果加以评价,对教学成果加以检验的必要手段。借助作业评价可以对课堂教学实施查缺补漏,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所以,美术教师对作业评价的方式展开探究意义重大。
一、重视作业过程评价
        一般来说,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通常都是把一件作品当作依据进行评价,并且根据这件作品决定本学期学生最终的美术成绩。进行作业批改之时,美术教师不能急于给儿童进行评价定级,需要用一些鼓励性的言语来对儿童进行引导。教师可先对儿童进行肯定,之后再进行指正,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主要是把儿童心理学当作出发点,让儿童乐于接受。如进行作业评价期间,多数教师都会说:你画的人物造型非常好,如果可以再给他添加一些笑容,那么就会更加吸引人。再如,你画的这名小朋友非常令人喜欢,假设在他旁边可以再画一些小伙伴,我想这名小朋友会更开心,相信你也喜欢有很多小朋友和你一起玩耍吧!再如,你的手真巧啊!这个大公鸡做得真好,但是如果要是给公鸡穿上一件花衣服,我想公鸡会非常感谢你的。美术教师通过上述话语,可以激发儿童自信,并且启迪儿童智慧,用委婉幽默的语言把儿童美术学习期间的不足指出来,并且可以激发儿童的绘画热情,不断提升其想象力以及观察力,同时对其创造力进行挖掘,保护儿童具有的个性特征。除此之外,进行作业评价期间,美术教师可以把静态化的作业评价变成对于与作业过程期间儿童能力、态度以及情感方面的评价。在儿童作业过程当中,对儿童参与意识、操作技能以及认知水平加以了解,这样便于美术教师将此当作依据对后续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加以调整,促使儿童美术素养以及绘画能力不断提升。
二、鼓励儿童相互评价
        日常学习期间,不少成绩较差的儿童会常常受到教师批评,这些儿童通常不敢把作业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害怕受到美术教师指责。然而,同学评价能够让成绩较差的儿童对美术产生学习兴趣。儿童之间的互相评价远比教师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更为有效。

所以,教学期间,美术教师可鼓励儿童进行互相评价,积极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且鼓励儿童对他人优点进行学习,以此来弥补自身不足[1-2]。例如,进行“我的动物朋友”教学期间,美术教师让所有儿童从线条、画面构图、结构以及色彩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同学之间的作品进行评价。比如,谁的作品当中的线条表现的最为恰当?哪名同学的作品构图最为和谐饱满?哪名儿童的作品当中的色彩搭配最为和谐?……通过此种方法能够对儿童的能动性加以调动,不断提升儿童具有的审美能力。
三、注重儿童自我评价
        如今,在美术学科作业评价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存在教师的个人评价,儿童并无发言权。对于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主要受到赏析者具有的兴趣爱好、个人阅历以及历史背景这些因素影响,通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但美术教师常常把教材当作唯一标准,借用教材当中的观点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但是,教学属于师生之间开展的双边活动,而作业评价同样需要儿童参与,并且应当让儿童成为作业评价当中的主体。所以,美术教师让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让其对自身作业进行重新审视,以此来培养儿童自我分析、反思以及评价能力,从而促使儿童健康发展。例如,进行《远近的奥秘》展示评价之时,美术教师可让儿童和同桌进行比较,借助比较法来对自身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如一些儿童会说:画中画的较好,远小近大都可以表现出来,这是令我较为满意之处[3]。再如,一些儿童会说:从整体方面来看,绘画线条并不流畅,而且仔细检查可以发现其中不少问题,比如缺少紧密感,构图感觉过于松散等。通过横向以及纵向比较,可以让儿童借助自我评价来对自身的绘画作品加以认识,对自身绘画能力加以了解。儿童在对作品进行认真以及理性分析以后,可以做出判断,此种判断可以体现出儿童的审美能力。儿童对自身作业进行审视,发现作业当中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进而引发儿童精神方面的满足感以及愉悦感。尽管有时儿童评价比较幼稚,然而这是一种儿童进行自主发现美、收获美以及创造美的具体过程。
结论:综上可知,在现阶段素质教育逐渐深化的背景之下,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师需要对作业评价的形式加以创新,走出以往的评价误区,建立与素质教育实际要求相符合的评价模式。如今,美术教师应当重视作业过程评价,鼓励儿童相互评价,注重儿童自我评价,同时邀请家长进行评价,以此来对儿童作业进行综合化、全面化以及全程式的评价,调动儿童的美术学习热情,促使其美术能力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洁.对小学美术作业发展性评价方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226-227.
[2]李林.无声的语言,全面的关怀——小学美术教育中评语式评价改革的有益尝试[J].文教资料,2015(12):82-83.
[3]黄雪景.无法预设的精彩——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也需“个性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4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