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所有学生的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表现在学习上,有的表现在行为上。如果我们仅仅把眼光停留在问题本身,用粗暴、严厉的方式去制止,那我们就没有对学生实施教育,而是管制。我们在他们的生活中充当的就不是教育者的角色,而是警察。只有带着诚挚的爱意,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才能发现学生问题背后的成因,看清他们的心理需求。当精神上的心理需求被满足,我们就会惊喜的看到他们行为上的变化。
?关键词:陶行知、爱、心理需求、精神、教育。
开学第一天,我穿着最爱的紫色连衣裙,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未曾谋面的学生们。孩子们陆陆续续的来到教室,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我也同样用新奇的目光注视着他们,他们在心里一定会想:“哦,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她是怎样的人呢?她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呢?”同样,这也是我要问自己的问题,我将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教育他们呢?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只有和学生建立了亲近、信任的关系,他们才会相信老师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而这种信任的关系要怎样才能建立起来呢?无疑就是要学会爱他们。因为只有爱才能在师生间搭造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说到爱,其实爱也有真假之分,那口口声声说着“为了你好”,却肆意伤害孩子自尊与心灵的行为就不是真正的爱。因为爱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当看到了学生的问题,我们应该带着诚挚的爱意,深入去了解和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去学习、生活。面对学生,我们要去做一个帮助者,而不是时时刻刻的居高临下,以成人的姿态去批评教育他们。
还记得刚开学没几天,有一个小男生带着沮丧、失落的表情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个头小小的,看起来身单力薄。他告诉我,他的足球被同桌抢走了。于是我陪他一起来到操场,看到那个男生和一群高年级的学生正玩的不亦乐乎,他的神情就更加落寞无助了。我把他拉到一旁,轻轻的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问他:“徐成骋,看到他们玩的那么开心,你是不是更难过了。”他轻轻的点了点头。我接着说:“那是你的球,却被人抢了,你很气愤,你想把它要回来,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所以你很沮丧、很无助。”我看到此时,小小男子汉的眼眶已经充满了泪水。大概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有人给予他共情,让他的情绪得以释放,而不是压抑在心底。我又问他:“你想和他们一起玩吗?”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充满着渴望。
人是社会性动物,对于十几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除了有学习的需求之外,还有着渴望得到尊重和人际交往的需求,他们渴望与同龄人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尊重和认可,并在集体中产生影响。特别是与抚养人的亲密关系没有建立的很牢靠的学生,他们更渴望来自外在的认可、接纳和尊重。据我了解,徐成骋来自棍棒教育的家庭,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来说,打骂成了唯一的教养方式。
接着,我从球场上把抢他球的骆阳喊来,他站在我面前有点紧张,看到我身边的徐成骋,我相信他已经知道我喊他的原因。我问他:“你知道我喊你的原因吗?”他诚恳的说:“我知道,因为我抢了同桌的球。”我接着问:“你是不是玩的很开心。”他听到后羞愧的低下了头。我又问:“那你试着换位思考,去感受一下你同桌是怎样的心情?”他抬头看了看表情沮丧、眼带泪意的同桌。我相信此刻,不用我多说,他已经明白他抢球的行为已经给被人带来了困扰和不尊重。
骆阳来自一个父母疏于管理的家庭,因为父母做生意需要早出晚归,来不及照顾他。于是就把他寄样在亲戚家。
因为从小没得到过来自于父母的充分照顾、关爱和管教。所以不懂得用正确的、友好的方式和同学相处。
看似是学生间小小的矛盾,背后却隐藏着各自的心理需求,一个渴望得到尊重、友情、接纳,一个想通过不当行为渴望得到关注、爱和正确的教导。
接下来,骆阳向徐成骋道了歉,我告诉徐成骋,如果想和别人一起玩,就主动请求加入,并且要学会勇敢的接受别人的拒绝,并表扬了他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求助于老师的行为。接着告诉骆阳,如果想玩别人的东西,那么必须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可以,抢是不尊重的表现,那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野蛮行为。
最后,我鼓励两个孩子一起玩球,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我的心里也充满着满满的快乐和成就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自我实现的需求之前,分别是社交(友谊、爱、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在上一层需求未被满足之前,下一层需求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可想而知,这两个男孩的自我成长意愿都是非常低的。开学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俩是不交作业的常客,而且还存在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通过这件事情以及结合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我及时的与他们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并见了面,告诉了他们孩子这些问题背后的需求,并指导他们正确的教育孩子。针对徐成骋,我建议父母采用提醒、鼓励的方式代替体罚。针对骆阳,我建议父母把孩子接回家中,结束寄养生活。因为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放学回家后,要抽时间多陪陪他。
我在学校里也会经常鼓励、督促他们,看到了进步,及时的表扬,提升他们学习的动机。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校配合,我们看到了孩子很大的变化。作业按时交了,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也大大减少。当孩子问题背后的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对学习的热情也会随之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也会得到提升。并且他们也逐渐的融入到了班集体当中,学会了如何和同学友好的相处,学会了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想这些改变就源自于爱的力量。当我们给予了学生真正的爱,他们就懂得了进取,懂得了感恩,学会勇敢的面对学习中、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当我们在学生有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正确的指导,他们就拥有了坚定的力量和安全感。当他知道,无论他做错了什么事情,都有人给予他改变的机会,他便拥有了成长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他在这篇文章中赞颂了孙悟空追问到底的大无畏精神。而我说,我们还需要用爱修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清学生们学习问题、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只有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浮在表面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绝不能仅仅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让他们带着恐惧去学习、去生活。
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爱是搭建信任的桥梁,爱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只有带着真挚的爱意去实施教育,才能修炼来和陶行知先生一样“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C].?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1
【2】马斯洛 《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