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文在统便版教材中所占比例较之以前有很大提升。但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并不是很广泛,导致个别师生误以为学习古诗文只是应付考试,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为主。其实,挖掘古诗文的文化内涵,体会写法上的精妙之处,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关键词:古诗文 朗读 写法精妙处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丰富文学素养,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味,还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散文大体可以用今天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来指代,具有“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特点。如果说现代汉语有语言环境,学生可以自然习得,那么文言文因为没有语言环境,学生要学习它,必须通过朗读,在读中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学习文言的词汇和语法系统。
“文言”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有同一性。“文章”是指其功能,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必须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诗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其实,文化体现在文言文显示出的传统思维方式。如韩愈《师说》借助类比论证,体现出中华民族偏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尤其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典志士仁人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面,需要通过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让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合辙押韵,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利用早读、晨会、课前等较小时间段就可以完整朗诵一首,具有用时短,不需要特别准备的特点,并且,读一首有一首的收获,读一句有一句的收获。有点空闲时间,就可以读起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这也是学生习作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过程为线索的方法,以“游踪”为线索写一篇游记;学习本文大量的短句子,体会陶渊明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学写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找出句中的“要、设、杀、作、来、问、延、出”等动词,“便、咸、皆”等副词,体会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要求学生仿写一段话,用上一系列动词、若干副词。另外文言文所传达出的古代志士仁人的浩然之气、济世情怀,雄心壮志,宽阔胸襟等都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妙趣横生,题材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厚重的历史、壮丽的山川、优美的意境、智慧的哲理,每一首经典诗词都凝聚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高妙的写法,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资源宝库。
“写什么”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首先感到很困惑的地方。古诗词虽然字数少,但一首叙事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首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来学习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学习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白居易《望月有感》等,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月亮”代表思乡之情的民族文化心理,在自己写作时可以沿用。
其次,学生可以借助古诗词,学习“怎么写”。通过写景来表达感情的手法被王国维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杨花,即柳絮,给人漂泊无依之感;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所谓“杜宇声声不忍闻”。诗人在繁花杂树的美景中独取“杨花”,在诸多禽鸟之中选择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时令,还由于它们可以烘托凄凉悲伤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是融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句。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种技法叫“虚实相生”,借用在写作技法上,“实”指的是眼前景,可看到,可听到,可感知到。“虚”指的是作者凭借想象、联想等虚拟出来的眼不见之物,虚实结合起来描写,大大丰富了意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如《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诗人登上碣石山所见,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的滔天巨浪,让人惊叹!接下来,诗人用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十六个字,不仅表现沧海之大,写出一种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派,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以虚衬实,突出中心,学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虚写某种景物,更好表达文章中心,让文章更饱满立体。长期以来,学生习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细节描写把握能力不足,诗歌因其言简的特点,不能在叙事时像小说那样铺陈,必须抓住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点来写。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诗人客居洛阳,秋风忽起,顿生思乡之情,执笔写信,在送信人临行前又恐信中没有写出心中相思之情,拆信,这个小细节,令人动容,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学生品析诗词,学习炼字,感受语言美和情感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不断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如,杜甫的诗句:林花着雨胭脂(),通过“点”“染”“落”三个词语和原句胭脂“湿”的比较,体会“胭脂点”是诗人近距离看花,树上的花一朵一朵分开;“胭脂染”是诗人远距离看花,一树红花或一片红花如水彩;“胭脂落”、“胭脂湿”是两种不同的意境。学生感悟到文字是敏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会在写白话文时也讲究推敲,学会炼字。如果让学生阅读古诗词时,关注景物描写,学习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调动多种感官描绘等方法,并学习选择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进行描写,写作水平一定可以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读写结合这一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学习现代汉语适用,学习古诗文一样有效。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积累,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
参考文献:《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主编()
《作文十九问》王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