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灌溉教育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陈丹玲
[导读] “爱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是的,当我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时,仿佛看见满园芬芳争相吐艳、万紫千红的花儿,我时时沉浸在教学工作的幸福中,但花丛中也不免有几朵枯萎的花,对此我的心中就会有淡淡的忧伤。
        有人说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因为我们是在爱着别人的孩子。不仅爱那些长得好看的、成绩好的,还爱那些长得丑的、成绩差的学生。不仅爱着拿着听话的、懂事的,还爱着调皮的、捣蛋的。
        我想,老师是最能体现神圣这个称号的。
        作为一年级52个孩子的老师,有时不禁自己暗暗反思,我给予了52个孩子多少爱和关注,对于每个不同性格的孩子的爱和关注够了吗?
        刚当老师的时候,害怕学生有事,哪怕是丁点的芝麻小事。可往往事与愿违。现在我懂得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么活蹦乱跳的,那么多的孩子在一起,哪会没有事情呢?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又懂得了,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要做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接手现在的班级已是第二个学期,发生的故事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我就教育一位学生的个案与各位同仁共勉。
        X同学是我们班级中比较“木讷”的一位孩子,带着几分稚气的小男孩,总是带着一丝无邪的微笑走进每个人的视线。一开始还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可能没有那么快适应一年级的生活,慢慢地发现,这孩子不是能否适应的问题,他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要适应小学生活这一想法。
        X同学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很慢,我一直批评他、督促他也不见好转,老师越是着急,他越是慢。通过我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他慢的原因,是因为做作业的过程中会发呆。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我想我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心里。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跟X聊天,开玩笑,说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画片、玩具、游戏等等,我一定要成为这个孩子的好朋友。终于有一天,我让X坐在我的腿上,认认真真地问,为什么做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发呆,起初孩子还不肯说,我告诉他,老师非常喜欢诚实的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男子汉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才是最优秀的乖孩子。X终于畏畏缩缩地告诉我:“老师,我发呆的时候,在想动画片”。原来,是X很喜欢看动画片,但是因为速度慢,每天回家复习工作,都要到很晚,根本没有时间看动画片,正因为如此,孩子就更加想看动画片,长此以往,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孩子跟我说了实情以后,我首先做的事情,是在全班面前表扬他的诚实。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勇敢、诚实的孩子才是老师最喜欢的。其次,我跟X的家长联系了,只要孩子有进步,就每天给他看一些动画片。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X在做作业的时候,速度加快了,发呆的时间变少了。认真了以后,作业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通过这件事,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我们去引导教育的,我们更应该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备,真正做到张驰有度。老师爱学生,既要像父母那样,更要像兄弟和朋友一样。如果只凭老师的权威去制约学生,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像鱼鳞片一样,顺着摸,一切都好,逆着上,彼此都受伤。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坚信:只要用心呵护,不健康的心灵就会变得充满自信,枯萎的花儿更需要阳光的爱抚,更需要爱心的浇灌。把学生当作朋友、知己和亲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互动的情感沟通。一切为了学生,真正把学生的发展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书育人的快乐,缘于什么呢?我想:缘于努力所得到的真情回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