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徐鑫
[导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基数庞大,创业人数尚算可观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基数庞大,创业人数尚算可观,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认为社会网络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社会网络、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社会网络;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
一、绪论
        当前,我国大学生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的创业主力军,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其创业成功率却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研究非常重要,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创业意向和创业实践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变量[1],因此,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大学生创业意向。
二、文献综述
1.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
    Wasserman et al(1994)认为社会网络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行动者积极开展交换,由此形成的持续的社会关系[2]。Kilduff et al.(2003)认为社会网络是由各种类型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3]。黄燕(2017)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与合作伙伴经常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4]。
        之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社会网络结构及组成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产生影响的机理也不尽相同。
2.创业意向相关研究
        木志荣(2007)认为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性描述[5]。Thompson(2009)个体计划创办新企业的信念,并且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自觉地履行这些计划[6]。刘海鹰(2010)创业意向是指是否愿意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7]。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创业意向便是指潜在创业者利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创办新企业亦或者有目的的进行创业实践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
3.研究假设的提出
(1)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社会网络将创业者和创业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社会网络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嵌入其中的每个个体。一方面,从社会认知角度来看,社会网络将不同的人通过社会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存在差异的成员会带来异质性的知识。另外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网络关系除了使个体接触向的产生。基于此,本文提出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创业自我效能感不涉及创业行为能力本身,而是指综合各种信息,基于对自身创业行为能力的判断和评估而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社会网络提供给大学生个体原本所不兼备的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渠道,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相关创业信念。基于此,本文提出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数据收集与研究设计
        1.变量测量
        (1)社会网络。本文通过利用王崇等(2009)开发的社会网络三维结构测量量表进行主观测量。
        (2)创业自我效能感。本文借鉴Chen et al.(1998)方法,使用包括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和财务管理5个维度22条目的量表进行测量。
        (3)大学生创业意向。本文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利用 Chen et al.(1998)五项目量表对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打算、创业准备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主观的评价,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衡量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标准。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文问卷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成熟量表,整合而形成的正式调查问卷,针对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中各类变量进行数据收集,得到了本文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2)统计分析法。主要包括信度、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择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搜集数据。本研究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97份。样本情况如下
    从样本性别来看;男性占27%,女性占73%;从样本年龄方面来看:18岁及以下占3%,19-20岁占36%,21-22岁占51%,23-24岁占9.5%,25岁及以上占0.5%;从样班年级方面来看:大一占4%,大二占25%,大三占38%,大四占33%;从样本学历方面来看:大专占4%,本科占96%;从样本有无创业经历来看:有占7%,没有占93%。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1.信度、效度分析
        由于本研究均采用国内外成熟量表,因此不用考虑对变量进行效度分析,只需进行信度分析便可。各量表的信度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

        三个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73、0.865、0.875。均大于0.7,表明这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相关分析
        社会网络与创业自我效能感以及创业意向的相关关系检验如表8所示:
表8  相关分析结果表(N=197)

Notes: **p<0.01,*p<0.05
        由表8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网络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92、0.430,均大于0,小于1,并且在0.01水平下显著。说明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回归分析
        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向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回归分析结果(N=197)

Notes: **p<0.01,*p<0.05
        由上表可以看出:控制变量无显著差异,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是0.595,,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回归系数是0.405,说明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创业意向存在显著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两者的回归系数为0.405,表明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两者的回归系数为0.595,表明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管理启示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业主力军,创业意向又是创业实践的最好预测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和梳理,本研究得到如下管理启示:
        (1)从个人、社会等不同层面积极构建大学生的社会网络
        个人层面上,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培养自身的社会网络意识,有意识的建立和谐、平等、互助、友善、积极向上的社会网络。
        政府层面上,政府可以为大学生群体提供获取社会网络的渠道,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会以及相关扶持政策,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融资等资源。
        (2)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关爱大学生,并采取合理的手段不断地鼓舞激励他们。
        帮助大学生让其认清自己的价值,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独特性及不可或缺性,那么大学生才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3.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首先梳理现有的文献资料,构建了理论模型,得出有效的结论。尽管如此,本研究依旧存在很大的不足。其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在对社会网络、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业意向的研究过程中并未开发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相关量表。因此研究结论可能会缺乏一定的适应性。
        (2)数据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本研究随机对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因此存在样本容量不够大、调查范围覆盖率低、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据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汤明.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划分及其与创业之关系探究[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2):66-68.
[2]Wellman B, Salaff J, Dimitrova D, et al. 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Collaborative Work, Telework, and Virtual Community[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 22(22):179-207.
[3]Kilduff M, Tsai W. 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J].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 Reviews IEEE Transactions, 2003, 28(2):173 - 193.
[4]黄艳, 陶秋燕, 朱福林. 关系强度、知识转移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J]. 企业经济, 2017(12):88-94.
[5]木志荣. 国外创业研究综述及分析[J]. 中国经济问题, 2007(6):53-62.
[6]刘海鹰. 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8):154-156.
[7]颜梁柱. 创业教育、农业创业支持和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以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作用[D]. 华南农业大学, 2016.
[8]陈紫源. 城镇化过程中创业环境与农民工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 苏州大学,
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