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与写作结合之语言建构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崔占永
[导读] 古典诗歌语言的建构可以从散文中借鉴三个方面进行补白
        摘要:古典诗歌语言的建构可以从散文中借鉴三个方面进行补白:补情境,补主干,补逻辑。这三个方面以情境为基础,以主干为支撑,以逻辑为升华,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关键词:古典诗歌;散文写作;语言建构与运用;策略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与审美品质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课程标准指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由此得知,情境法在古典诗歌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中尤为重要。
        1 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钱梦龙先生曾说:“我教语文几十年,几十年来目睹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学新理论、新思想纷纷登台,但我始终坚守一个立场:我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因此,我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的教学之根,任何时候的语文学习都应当把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放在首位,从而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形成落到实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特征是对语言的变形。中国古典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因此,对古典诗歌还原词性,调整词序,补充句子成分就是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关键。
        2 古诗阅读与写作关联的可行性。
        阅读与写作是矛盾的关系,对立统一。阅读是读他人,写作是写自己。学生能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去表达自己时,也能对解读他人的言语体系有很大裨益。因此,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寻找解读古典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体裁来讲,散文与古典诗歌的语言最接近。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分析必需依托于语言,而诗歌语言特点又是凝练的跳跃的,语言常常变形,词序经常改变,句子成分经常省略等,而正是这样的变形,才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诚如散文,形散的背后是神聚,诗歌变形的背后是“情理”,令人遐想,令人难忘。
        3 从散文写作的角度来探讨解读古典诗歌的具体阅读方法。
        3.1 补情境——缘情入理 
         3.1.1情境是写作的重要前提。
        情境是课标的关键词。课标说,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情境有三种: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高考作文能力的考察离不开情境,文体的要求不容忽视,准确审题方能精准表达。而其中散文化的写作要求的情境既规定、限制了作者的选择,也使作者的选择明确化,情境是写作的重要前提。
        示例:2019北京卷作文(2)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分析材料审题得知,“记叙文”文体,“记叙、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的要求,即散文化的记叙文更能写出色彩的情感温度。2019年的色彩,情境要求的“2019”非常关键,参加高考的学生,即将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我们”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我们”的限定是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限定要担时代之责。
        “2019年,是多彩的一年。2019年,我们体验到了科技成就带给我们的骄傲和喜悦。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再是憧憬,山舞银蛇不只是文人笔下的浪漫场景。面对外来的挑衅和压力,我们不再惊慌。我们携手同心,共同编织了不平凡的、多彩的一年。——  高考满分作文结尾
        以上文字让我们既能入境感受色彩的温度,又能见出作者的时代担当之责。作者创作出的我们能感受到的这种阅读效果源于精准把握“情境”。
        3.1.2 诗歌解读入情境,缘情表达。
        散文写作有情境,解读诗歌时可借鉴情境意识,方能精确读文,精准表达。
        王涛老师指出,研究语文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进入情境,传播语言,确认情感。通过文字进入情境的体验活动要真实发生。与人生体验相结合,进入真实的诗歌情境。要发生真实高效的阅读,就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思维活动,走进作者,走进当时的情境。我们要想象、揣摩、然后确定、表达!即准确读文,精准表达!
        示例一: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欧阳修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我们进入情境:诗人在礼部贡院巡视国家的科举考试(需要把自己当作诗人)。欧阳修身份是巡考。到礼部贡院去巡视考生考试。解读诗歌的过程时刻要有情境意识,有逻辑性,结合生活场景去思考。
        考点是贡院,贡院的环境是“紫案焚香暖吹轻”,考场环境很庄严。考生是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句,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将考生与“无哗战士”进行联系,考场如战场,考生如战士,二者是相似的关系。“下笔春蚕食叶声”句,是考生在考场中奋笔疾书的态势。如果自己是欧阳修,感受一下此时的心情。欧阳修巡视结束,下一步按生活情景应该离开考场去和随行人员开个会了,下一个场所应在会议室。领导讲话表示感谢,感谢乡里推举人才以有德行为先,自己代表朝廷表明求贤若渴,列爵以待。最后会议结束,应该离开考点了。结束语为:这次考试的重大意义,务请大家把事情做好,为国家选拔人才,我身体不适,先告辞了。身体不适,只是一个离开的借口而已。整个巡考事件条理清晰,井然有序。阅读本首诗的一个关键是要与生活场景结合,脑补画面,进入真实的情境,这样诗歌就很容易读懂。
        3.2 补主干
        中国古典诗歌句子成分残缺是突出特点。语言简约而意蕴丰富。散文是扩展了的诗歌。可以借鉴散文的语言特点来解读古典诗歌。
        3.2.1写作散文之主语倒置
        示例二:“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镌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若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上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

是你吗,唐朝?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山东考生
        这段如诗般的文字,我们读起来并不难懂。整体的陈述对象是唐朝,将后面缺少主语的地方补出主语“唐朝”即可明了。同理,阅读古典诗歌需要补充句子的主干。
        3.2.2古典诗歌解读还需补主干
        再读《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欧阳修巡视考场,主语是欧阳修,这是前提。然后具体解读。
        首联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可以补出:欧阳修看到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颔联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可以补出:欧阳修看到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颈联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可以补出:欧阳修感谢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尾联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可以补出:欧阳修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以情境为基础,将主干补出,诗歌的整体画面顿时呈现出来。
        示例三: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情境:李贺在野外唱歌。
        首联“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李贺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颔联“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李贺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李贺开心的喝酒、唱歌、吃烧烤(烤大雁)。
        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李贺认为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他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尾联“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李贺认为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诗人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4 补逻辑
        4.1 散文写作——关联词语见逻辑
        示例三:与众不同,可以让我们被更多的人发现。即使在一堆沙子中,如果你是一颗普通的石子,那么你也是与众不同的,你也会被人发现。“鹤立鸡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鹤立鸡群中,是与众鸡不同的,如果你要找的仅仅是一只鸡,那么试想一下,你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兰花没有牡丹的硕大,没有玫瑰的芳香,没有石榴的火红,但是它生长在不与世俗争宠的幽谷之中,无论别人是否欣赏,都散发着自己幽幽的香气,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正因为这样,它才得到了花中君子的美誉。(《做人要与众不同》)
        说理性散文尤其重视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是逻辑严密的突出表现。如《做人要与众不同》中的即使……如果……那么……也;如果……那么……;但是……无论……正因为……才;这一系列关联词语的运用使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性强。
        4.2 古诗鉴赏补逻辑
        说理性散文因逻辑而深刻,同理,古典诗歌阅读中,也可以通过补充逻辑,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解读诗歌。其中逻辑关系可以是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条件关系等等。这一步是以情境为基础,以补出诗句主干为依托的,三个步骤环环相扣。
        示例四: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情境:杜甫年末在思考。
        补出主干:首联杜甫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颔联杜甫听到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颈联杜甫想到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尾联杜甫感到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做到前两步,解读诗歌的表层意蕴已问题不大,但是解读诗歌的深层意蕴还需细细揣摩,补充逻辑关系,这样诗歌感情即可立现。首联杜甫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但是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因为杜甫听到警报传来,那是敌人进犯雪岭;于是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杜甫想到在这种国难中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但是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于是杜甫感到国难当头,自己岂敢吝惜性命;却因为报效无路,只能空有一片豪情!
        将逻辑关系补出来后,诗人的形象立马显现在眼前。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怎能不捶胸顿足,乌呼哀哉!着实令人心痛啊!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语言的建构可以从散文中借鉴三个方面进行补白:补情境,补主干,补逻辑。这三个方面以情境为基础,以主干为支撑,以逻辑为升华,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每一篇文章都不能当成纯粹的知识点,都不是分解开来的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关注汉语的特点,提升他们对汉语特点感受的敏锐性,在他们心里注入爱国的情怀,养成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些都要落实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维护自己母语、发展自己母语的情怀和实践能力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之根,古诗阅读从根本抓起。
参考文献
[1]《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宁
[2]《诗品》钟嵘
[3]《人间词话》王国维
[4]《浅析中国画和古典诗词的意境 》 刘庆庆《美术大观》
[5] 朱光潜《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8.
[7]姜宇,辛涛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1
本文是河北省十三五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1804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