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关于“教”与不“教”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单志宏
[导读] 我在教一年级孩子画对称图案后,让孩子们为自己设计的对称图案涂色。脑中突然闪现出这样的问题:一年级孩子涂色,怎么教?
        我在教一年级孩子画对称图案后,让孩子们为自己设计的对称图案涂色。脑中突然闪现出这样的问题:一年级孩子涂色,怎么教?
        一年级孩子对色彩的概念是非常感性的,我们很少去约束他们,任他们想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喜欢什么颜色就涂用什么颜色。色彩的搭配在这个时期似乎都不重要,所以往往一个孩子的色彩感觉和对色彩的敏感度在这节课上很容易显现出来。于是,我从不给孩子任何涂色的约束,我珍惜这自然的表达,因为这个时期非常珍贵。
        然而,课上一个孩子的提问给了我另一番思考。“老师,我能涂白色吗?”
        “白色?”这个问题引起了周围孩子的质疑,“在白色上涂白色,那有什么意思?”“这不是白涂了吗?”……
        没等我想好如何回答孩子的疑问,教室里已经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在今天听到,常有小朋友会问“白色可以用吗?”是的,我可以轻松回答用、不用或者随意,一笔带过,让这个问题不再纠结,这或许是给孩子自由涂色最好的答案。
        但此时“留白”两个字突然出现在我脑中。“留白”是中国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留白”一词指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在中国画中也常常用留白表现一种意境和构图美感。“留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让我突然有种“教”的欲望和冲动。于是我肯定地回答孩子:“当然可以涂白色,也可以把白色留出来不涂色。”
        接着,我让全班孩子一起讨论下面这个话题:“让我们想象一下,我们在一个很小的没有门窗的房间里,你会感觉怎样?”
        “会很闷。”孩子们对新话题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纷纷放下油画棒,进入我临时预设的讨论中。
        “那怎么才能不闷?”
        “开窗开门啊。”孩子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回答。
        “是的,开窗、开门,新鲜空气就进来了,自然就会舒服很多……”
        “既然这样,让我们看看这张作业……”我的资料包里正好有好多张前几届孩子画的作业,正巧有这么一张涂满深色的图案画。于是,我把这张画投影在屏幕上,请孩子们观察。
        “颜色涂得很均匀,还有接色法……”孩子们的视角很自由,常常不拘泥于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许这个情境我创设得还不足够好吧。我又拿出另一张作业,让孩子们比较哪张画感觉像在一个闷闷的房间里?哪张画感觉开窗开门了?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立刻表达他们的观点:全部涂满深色的画闷闷的,有深浅颜色的就像开了许多小窗户。对比真的是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方法,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好策略。既然有了如此感性的认识,我立刻为第一个提出涂白色的同学撑腰。“小M同学想涂白色,不就是想给她的画开扇窗吗?”“对哦!”“白色可以让人感觉画面透气,有的时候在很多深色中配上一些浅色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讲到这里,我觉得不能再往下讲了,于是出示几张色彩对比比较强烈的作业给孩子们欣赏,然后就让他们继续涂色。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一个形象的比喻足以表达一个简单的知识,所以没有必要用过多专业语言来描述。之后,孩子们在涂色时会对深浅色的搭配主动尝试,产生了更多色彩效果。


        就如此不经意间,“留白”让孩子们初步涉猎了“深浅搭配”的色彩知识,虽然理解仅仅是初步的,但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对色彩的体验与感受。《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孩子对色彩的认识只要达到认识常用颜色,尝试用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而明暗关系等色彩知识的学习还太早。但课堂并不是完全根据预设进行的,其中所生成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更自然地传授美术知识。形象地讲解则可以更好地用感性的方法让孩子认识色彩,理解色彩。那么无论是线条、形状、色彩其实都可以在不同绘画形式中渗透,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时刻关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教的契机,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时刻感受绘画语言的魅力。
        2007年我在香港一所公立学校参观,学校给了我许多他们的课本,但并没有美术课本。我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学校的美术课程又是用什么标准进行衡量的?或许课程观念的不同,我的问题没有能得到非常详尽的答案。但学校艺术教育负责老师把我带进美术教室,让我体验他们的美术课,并与美术教师直面沟通。
        走进美术教室,一群五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合作制作风筝。因为作品很大,有全开纸那么大,每组孩子都是站着创作的。每个组5-6个孩子,他们一起围着一个作品专注地绘画、制作。每个组进度不太一样,进度慢的还在进行底稿的图案设计。设计好图案的小组正在底稿上用薄纸(制作风筝的纸)描绘外形,准备剪裁。而快的小组已经根据底稿制作好骨架并糊好纸,开始用颜料涂色了。老师则在各小组间穿梭辅导……课间休息的间隙中,我有机会同老师交流。在他们看来,小学美术教学就是带领学生进行绘画或者创作体验,那些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应该在体验中有机融入。
       
孩子们画的底稿    根据底稿制作的风筝    涂色
       
        “我们很少有专门的课给孩子讲构图、讲色彩搭配、讲透视,更没有为此设计的活动体验,这些知识在我们的美术创作过程中随时都会遇到。”
        “如果说要孩子能非常熟练掌握美术技能和知识,特别是知识类的东西,那么在中学他们会比较系统地学习。那时候有了小学的美术体验活动,他们就非常容易理解明暗、结构、透视、平衡等美术专业知识了。”
        “我们的美术课,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各种美术活动,有绘画的、动手制作的、合作创作的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初步知道一些基本的美术常识。”
        在他们的课堂中看似仅仅在进行一个个美术活动,创作一个个美术作品,老师以任务化教学为主要手段,带领学生参与活动,并没有“教”美术的本体知识,但这些知识却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着。
        课间休息很短暂,交流也就此停止。下一节课是另一个班级来美术室进行风筝的设计与制作。课中一个小组正在为设计什么图案争论不休,此时老师加入他们的讨论。他提出自己的观点,风筝一旦飞上天空,会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到时候风筝的颜色会越来越模糊,而风筝的外形却还依稀可见。那么什么样的图案它的外形轮廓清晰,容易看清你们想要表现的内容呢?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将各自想制作的风筝图案进行了对比,最终确定了图案。另一个小组正在涂色,老师也同样进行启发,让学生明白对比的色彩,与明亮的色彩更适合用在风筝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美术知识已经逐渐渗透在了他们的作品中,并融入了生活。
        这学期学校在搞读书节活动,美术学科也要向学生推荐书目,绘本《颜色的战争》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本书可以说是三原色的“初级教材”,作者用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色彩知识。书中的色彩各有各的个性,当它们相遇后发生了各种奇妙的事情,颜色在两两结合中不断变化……原来一本故事书也可以给学生讲明一个色彩的知识。故事的形象化演绎,让原本枯燥的知识无形中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原来很多知识可以不用教,原来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有更多的留白……
        知识留白,教学留白……为什么留白,留白是为了更好地让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生成所需的知识,并主动获取知识,这无疑比被动学习知识更有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