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课堂“落地生根” ——以中学古诗词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李姗姗
[导读] 中华经典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图景中熠熠闪光的一抹色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摘  要:中华经典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图景中熠熠闪光的一抹色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优秀古诗词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大浪淘沙,承载着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汲取有效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对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课堂有机融合进行分析探究,以期呈现更为有效可行的实践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古诗词;现代课堂;传统文化

        我国《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而这个使命,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古诗词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材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教师要通过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学生要通过教材,接受教师的教育,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作为连接学生与教材中间的桥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得到教育,获得知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经典咏流传”,重视古诗词的吟咏诵读
        现行部编版语文课本最突出的改动是在古诗词的选篇后将人教版课后古诗词要求名称从“背诵”改为“诵读”,在课后练习的题型设计中将感悟、理解、思考文本语言及主旨的题目设置在前面,而将背诵要求放在最后。可见教材十分重视古诗词的诵读需要,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达到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所以作为一线教师,也应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吟咏诵读能力。同时,中学阶段的教学应是小学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中,教材在古诗词篇目后的要求多是“读一读,背一背”,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诗词作为学习诵读的材料,在背诵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达到量的积累。中学阶段的教学可以在学生已经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基础上,深化内容教育,达到“以读促学”的目的。
        “诵读形成的信号刺激的强烈程度要远远超过交谈和默读,使书面语言系统“内化”的速度和牢固程度也要超过默读”。中学阶段的教材选取的古诗词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吟咏诵读达到理解感悟,并在理诵感悟的基础上悟读品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思考和认同。在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工程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73.1%的家长和8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词能够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有极大好处。优秀的古诗词篇章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让孩子们从小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对培育祖国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人本新理念”,强化古诗词的学生赏析
        中学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语言体系的建立也为搭建古诗词知识高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学生路上的引路人。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也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培养学生自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及古代诗歌散文的审美能力。真正让古诗词课堂的教学落到实处。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新版教材课前学习指导目标明确,课下注释详尽,课后练习层次清晰,给予学生最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充分从教材角度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教师也应“因势利导”,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对于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赏析讨论、课后的知识巩固都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古诗词,探究古诗词,赏析古诗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魅力的能力。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应该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的便利,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三) “走出小课堂”,开展古诗词的课外活动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应该让他的学生在离开时,带走的不只是知识,而是渴求知识的火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课堂“落地生根”的意义是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将所学到知识进行运用。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目前的教学相对有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参为样板,以字字注释、句句翻译为目的,缺乏课外延伸拓展及相关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挖掘古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课外拓展是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开展古诗词的“第二课堂”,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
        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古诗词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可创新性地将现在正流行的文化类节目引入课堂,开展《朗读者——优秀古诗词朗诵会》、《校园诗词大会》、《中华古诗句听写大会》等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也能拓展古诗词学习的知识面和视野,延伸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从课本延伸到生活,营造良好的古诗词诵读学习环境。让学生浸润在古诗词的文化氛围中,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 “握时代脉搏”,审视古诗词的时代意义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曾强调:“指导老师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树立国家意识。因为我们语文课程里传达出来的理念,我们老师传达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价值观”。[
]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课堂上所讲所教的内容不仅应做到是正确的、专业的,还应做到是有深度思考的,是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大浪淘沙而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的部分。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知识,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古诗词教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常变常新的,针对优秀的古诗词开展教学活动,固然要借鉴学习前人的理解与引导,但更要紧握时代的脉搏,探求传统古诗词本的现实意义。教材的编者也旨在通过选篇来达到间接传输主流价值观、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目的,教师要在努力了解教材选编厚重的文化背景后,创造性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其所蕴含的精神思想与时代现实相联系,润物无声般的将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有机渗透”给学生,使古诗词教学更有深度和厚度。古诗词教学也应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古诗词以新的时代精神内涵,让优秀的传统古诗词化揭开“避世绝俗”的面纱、走向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这些真善美的优秀作品用真善美的理解方式去美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古诗词教化人心、引人向善的文化内涵,真正达到古诗词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无论是重视古诗词的吟咏诵读、强化古诗词的学生赏析、还是开展古诗词的课外活动、亦或是审视古诗词的时代意义。所有策略和方法都是为了能在现代教育的模式下更好的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有机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课堂中“落地生根”。
       
陕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诗词楹联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SGH18B0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