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课堂因你而精彩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潘杠
[导读]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偶发事件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偶发事件,使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若能讲究教学机智,定能使教学游刃有余,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认为,以静制动、避实就虚、合理转换、以诚动人、欲擒故纵、化大为小等都是教学机智的体现。
        关键词:教学机智  实践反思  动态生成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偶发事件,使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它反映了教师在处理教与学矛盾时的教学智慧与应变能力,是教学经验与教学艺术的临场表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若能讲究教学机智,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定能使教学游刃有余,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种教学机智叫“以静制动”
        有一次上《孔乙己》,我已经精心准备好了一段导入语,可没想到上一节是体育课,同学们刚刚做完剧烈运动。预备铃早已响过,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此时我那一段开场白绝对是没有了“市场”。如果用“高八度”严肃批评一下,当然可以立竿见影,但这样做,未免冷漠生硬,而且也破坏了课堂气氛。我不愿这样做。我一声不吭地走到黑板前,大大地写下了“窃=偷?”本来嘈杂的教室顿时静了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黑板上,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上课的气氛已经具备,于是我开始发问:“窃是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是的。”“可是,有一个人却说不是,你们知道是谁吗?”有几个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孔乙己。”“对了,可是谁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吗?”下面没有了声音,同学们都用好奇、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我就说:“要想知道答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就这样,我以“静”制“动”,排除了纷繁的干扰和各种心理余波,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吸引到课文上,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种教学机智叫“避实就虚”
        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些古怪的,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缓冲一下,将问题抛给学生,趁势点拨,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有一次钱梦龙先生在外执教《故乡》一文,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
        师:什么鱼啊?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在这段对话中,钱梦龙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关问题,并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保持十分冷静的头脑,先缓冲一下,向学生交代了自己对跳鱼一无所知的“底”,进而又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加深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
有一种教学机智叫“合理转换”
        有的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答问时常常出现尴尬。有时答非所问,牵强附会;有时离奇古怪,出现错乱。

教师此时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巧妙联系前后课文,寻求答案的“合理性”,使学生从尴尬中摆脱出来。一位教师讲《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待稍稍平息,老师平静地说:“虽然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一千年,但这能全怪我们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挨得这么近——只一字之别?谁让他们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谁让我们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后,课堂秩序井然,学生情绪高涨。课后,不少听课老师啧啧称赞这种“教学机智”:一是对学生答问中的偏差,并非简单粗暴地否定或训斥,而是及时“转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借机”拓宽知识面,联系前后课文,作些横向比较;三是言辞“委婉”,四个“谁让”的问句似问非问,问中有爱,很有理趣。
有一种教学机智叫“以诚动人”
        不少学生视野宽广、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会不时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难为”教师。为此,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的发“难”。既不能不懂装懂,胡编滥造以蒙蔽学生,也不能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精神。有时不妨以愉悦的心境和学生一道探讨有关问题,以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心理距离。对拿不准或不会回答的问题不妨如实承认:“这个问题我也吃不准,等查了资料再回答你。”一位特级教师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教《木兰辞》,听到有个学生嘀咕说:“写得倒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别的同学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同行十二年,这么长时间还不知道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能。”“一洗脚,小脚就藏不住了。”在一片喧嚷声中,这位教师说:“南北朝时妇女还不裹小脚。”谁知这个回答还不能解除学生的疑问。一位学生又问:“那么,中国的妇女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的?”其他同学也跟着问:“是啊,哪个朝代呢?”这一来,可把老师给问住了。谁会想到从木兰从军竟会牵出妇女缠足的问题呢?课后,老师立即查阅了好些书,方查到了“弓足”的说法,知道中国妇女早在五代便有裹足之事。后来她把这一知识告诉学生,学生深为她的诚恳态度和求知精神所感动,既感受了老师可贵的人格,又沐浴了知识的甘露,获益匪浅。
有一种教学机智叫“欲擒故纵”
        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合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于是教师灵机一动,先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呀。
       
        教学机智并不神秘,它是教师多种教育能力的结合,可以通过培养锻炼得以形成和提高。一个教师要掌握教学机智能力,提高教学艺术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多种“案例”和“处方”,可以说经验越丰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就越有底,就可处变不惊。反之经验贫乏,就可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参考文献:
1、李允  《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行动》  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Z1期
2、李允  李如密  《教学机智的意蕴、要求及修炼》  2008年6月
3、耿丽娟  《教学机智:教师的教育灵魂》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9期
4、梁宇  董英武  《用教学机智激活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13年第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