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经师易,为人师难 ——浅谈《论语》中的为师之道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刘青青
[导读] 《礼记》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摘要:《礼记》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当下,有的老师上课比较认真,知识点讲解得也很到位,然而课下对学生关心不够,很少与学生有情感上的交流;有的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偏爱能考高分的同学,以至于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老师都只能叫做“经师”。那么何为“人师”?怎么样才能做到“人师”?这些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未来的我们终将走上三尺讲台,那么不妨趁着校园里的大好时光,拿起论语,打开智慧,用古圣先贤的思想火花点燃师道的圣火。
        关键词:经师;人师;为师之道
       
        何为“师”?西汉的杨雄在《发言·字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能行为示范的人”。这两处的解释无一不侧重于“师”所起到的行为上、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当今,不少教师十分重视业务学习和能力的提高,然而忽视了思想修养的提高,他们在“言传”上下了很大功夫,却忽视了“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因此,为师之道是作为师范生的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的话题。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如果一位老师只是记住书本上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背书”给学生听,那么这位老师只能称作“经师”。孔子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的课堂里,“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孝、悌、谨、信、爱众等品质是孔子更为看重的。纵观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他无时无刻不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品格、言语影响他的弟子,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是“人师”的最佳注脚。
        反观当今社会,“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有的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偏爱能考高分的同学,以至于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个体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卷面分数的多少和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并没有多大联系。有的老师上课比较认真,知识点讲解得也很到位,然而课下对学生关心不够,很少与学生有情感上的交流,以至于他们只是在学生的生命中匆匆飘过,没有留下一点痕迹。面对这种现象,钱理群教授说出了心中郁结已久的担忧:“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些已经培养成型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无法去指责,我们要去反问的是培养出这些人的“经师”,是培养出这些“经师”教育体系。教育本该培养向善之人,真正的“人师”不仅要用精湛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学生句读之疑,更要用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拨开学生的“人生之惑”,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嵌入学生的生命里,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说:“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范学校里的我们终会走上神圣的三尺讲台,我们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甚至是每一念都必将带上我们的烙印。那么我们该拿什么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弟子们在师从孔子的过程中不仅学文,更学修为,他们铭记夫子的谆谆教诲,践行夫子的人生之道,心有善念,话有善言,行有善举,从而形成了后世称道的“孔门贤风”。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人师”为追求目标,不断砥砺自我,潜心修行。
        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对当代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既要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又要是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对于教师的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师范生基本功培养,在有些师范院校的学分设置中,学科课程要占到45%-50%,而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合起来才占不到10%,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年轻教师也许能将本专业的知识讲得头头是道,但他们并没有从教能力: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不堪入目;讲出来的话不经思考,粗俗至极。“黑板板书”和“口语表达”是教师对外亮出的名片,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应当手边常备一本字帖和一块小黑板,勤写勤练,在一横一竖一弯钩中修身养性,在起笔——行笔——收笔中日臻完善。“吉人言寡,贵人语缓”,三尺讲台上的我们要放慢语速,少讲无意义的话,让知识如甘霖般缓缓渗透进学生的心田;要多背诗经,勤修“口德”,向学生传递正知、正念、正能量。正所谓“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如果师范类院校不在培养教师基本素养上面花时间,那么在专业知识上花再多的时间也是与“人师”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师范技能的退化仍能通过训练进行补救,现在更可怕的是一些师德缺失的老师正混在教育行业里用负能量毒害祖国的花朵“幼师虐童”事件是当下互联网上热议的话题。事情的缘起是浙江某民办幼儿园教师颜艳红因“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幼童哭嚎不止,而颜艳红神情愉悦,乐在其中。此后,相似的事件时有曝光,不少网友称这一现象为“幼师虐童系列恐怖片”,更有网友评论说“教师=禽兽”。当然,如果对孩子的打骂是出于爱,那么教师的行为也无可厚非。然而基于自己情绪的发泄或者说是“一时好玩”去玩弄孩子的身体,这就真的是禽兽的行为了。
        要培养向善之人,教师首先要具备君子之风,如果继续让颜艳红一样的人混杂在教师队伍里,那么教育的明天将不堪设想。因此,大中小学在考核教师时应当将“师德”作为第一标准,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应当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各类师范院校应当开设教师德育课程,培养身正之师。我们作为未来的教师,“修身养性”是一堂必修课。如不能成就君子之风,我们带出来的学生必将是一群世俗之人甚至小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我们要成为正人君子,首先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远离低俗的社会娱乐活动,不要成为歌厅、麻将桌、赌场的常客;“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面对“升职”“加薪”等职业敏感词,我们应当采取“无所争”的态度,尽人事,知天命;“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更要做教育界的一支清流,稳固心性,树立在学生心中的“人师”形象。
        如今的师范院校大有升格改名的趋势。前不久新闻上报道:华东师范大学明确,2015年起逐步缩减师范类本科招生,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师资培养将统一纳入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研究生教育。
        其实,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已有大量师范院校纷纷缩减师范生招生比例或者向综合性高校转型,在江苏省,2015年招生,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约占20%,江苏师范大学占25%,淮阴师范学院不足25%,南京晓庄学院不足20%,盐城师范学院则不足15%;在湖南省,1958年就开办师范教育的邵阳学院,目前正大力发展工科专业,57个本科专业中,只有2个纯师范专业,12个师范与非师范兼招的专业,在校师范生5000人。升格改名让“师范大学”这个名字流于表面,师范的性质弱化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氛围消退了。不少学校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合并上专业课,教育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师范专业的学生缺少应有的基本功,缺少必修的道德教育,离“人师”的标准相差甚远。
        净空法师说:“父母给我们身命,老师给我们慧命。”我们终将用自己的所学给予我们的学生“慧命”,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人。那么,不妨趁着校园里的大好时光,拿起论语,打开智慧,用古圣先贤的思想火花点燃师道的圣火。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2006(12)
        [2]南怀瑾.?人生与教育.?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内部的讲话,2012(11)
        [3]佚名.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及对策.百度文库,2014(6)
        [4]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武汉大学“《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2012(4)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6]于桂霞,莫文锋.中国教师教育现状与展望.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9)
        [7]幼师虐童堪称恐怖片,“老师=禽兽”不是空穴来风?.搜狐新闻,2012
        [8]师范院校纷纷升格改名,师范教育往哪儿转?.中国教育报,2016(1)
       
作者简介:刘青青(1998-06),女,汉族,籍贯:江苏省南通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