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各个省区也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山西省作为中部省份之一,在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伴随而来的就是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到山西省经济的稳定,也不利于和谐团结社会的构成。本文首先介绍了2008年-2017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的现状,通过对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计量模型分析,找到其中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最后提出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山西省城镇和农村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结果,更是制约经济持续稳定的重要因素。山西省拥有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现如今山西省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仍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能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解决山西省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的对策,以此促进山西省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均衡发展。
2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通过2008年-2017年这十年山西省和全国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数据,得到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对比。2008年山西省城镇居民是13119元,农村居民是4097元,绝对收入差距是9022元;2017年山西省城镇居民是29132元,农村居民是10788元,绝对收入差距是18344元,这10年相差为8981元;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是15781元,农村居民是4761元,绝对收入差距是11020元,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是36396元,农村居民是13432元,绝对收入差距是22964元,这10年相差了11944元。
山西城乡居民绝对和相对收入差距在这十年间大多数年份均低于全国,可能是山西省生产的都是农业和能源初级产品,人均收入与全国相比很低,所以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位于全国以下,并不是真正的差距在缩小。2008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8年至2010年,收入比从3.20扩大到3.30,但增长速度却明显低了下来。在2010-2017年,山西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有降低趋势。
3造成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3.1农民、农业的自身特点
第一,由于农业具有弱抵抗性,农民的纯收入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也就放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产品很大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能很好抵御自然灾害;第二,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市场供求单一,消费者不会因为价格的高低而进行很大的需求变化。同时山西省东面是太行山,西面和南面被吕梁山、黄河包围,北面是燕山。这样多山的地形地势特点会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修建难度,高成本就会远远大于未来的收益,一些地区的农产品虽然优质,却很难走出山区。
3.2城乡二元结构
第一是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人力资本的发展主要通过对劳动力的增加来实现,财政教育支出很大程度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由于政策更多偏向城镇的发展,使得城镇部门集中了更多的财政教育支出,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例如山西省城镇学生在2017年每人教育支出为43.46元,而农村的是38.04元。第二是城乡不平衡的财政、税收政策。为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多年来,山西省将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城镇部门,使得基础薄弱的农村更加失去了依靠。第三是城乡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镇社会保障几乎己经达到居民日常生活;而对于农村,农村社会保障只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这些也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完善和成熟,养老保险目前更是仅仅处于试点阶段。
3.3城镇化水平质量低
近年来,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但是质量不高导致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对立的。一方面,对于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吸收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而城镇由于就业机会多增加了对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引起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使得劳动供给量增大,导致工资降低。这样的城镇化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使农村居民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如果比较落后,就会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再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4缩小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4.1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素质。第一,山西省政府首先要重点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只有教育的率先公平,保证受教育权利,才能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好基础,保障城乡未来人力资本尽可能站在同一起点;第二,政府应搭建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由政府“出资”对不同农民的需要进行分班教学;在技术方面,应通过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每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开发新的农产品种类、新的培训方法等,使得农民可以及时的了解最新技术;根据劳动力对于各行各业的需求情况,适时展开急需工种的培训,开发农民的收入来源。
4.2加大农业的财政力度
近年来,国家推出“乡村振兴战略”,山西省政府应该紧紧抓住此次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大对农业直接财政资金投入,不但要提高直接财政补贴的效率,还要拓展补贴资金渠道,使得补贴资金来源多样化。所以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状况,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同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不仅节省了农民的资金,也激活了农民的生活热情,同时还可以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还要通过科研机构培训实践性人才来指导农业的发展,实现由新的科学技术撬动农村经济的杠杆,提高农业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4.3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第一,山西省应加强政府和集体作为主体的意识,采用国家、集体为基础,个人为辅助共同出资的方式,三者间的占比要依据山西省各地不同的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依据有差异的标准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并且根据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减少,实行动态的管理模式,适时调整;同时要建立审查小组,定期进行抽查,以达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4.4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首先逐步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充分调动有关户口执行部门,逐渐取消与城乡户口相关联的政策措施;同时取消城镇-农村的户口制度,实行户口按出生地划分的政策,创建以身份证管理的全国统一的户口制度。其次要山西省应将这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第一位置,让城乡居民有相同的就业机会。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同工同酬,消除不平等的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信息双向流动,以免出现结构性失业。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建立更多的网上交流平台,使得更多的农民及时了解到劳动信息,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第三山西省政府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改革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办法,对于新实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办法,不单方面只考虑个人的收入状况,要全面考虑家庭需要抚养人口,家庭负担状况,家庭收支来确定对每个成员的征收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