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系统设想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闫晓东
[导读] 摘要: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多发,具有发生范围广、突发性强、致灾重等特点,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绥德县水旱灾害防治中心  陕西省榆林市  718000
        摘要: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多发,具有发生范围广、突发性强、致灾重等特点,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历经近70年的努力和实践,我国的防汛抗旱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抗御了多次流域性大洪水和特大干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防汛抗旱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享誉世界。本文对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系统设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系统;设想
        1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重点难点
        1.1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及重点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厅字〔2018〕57号)(即批复的“三定”方案),水利部关于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职能是:“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洪水干旱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护标准并指导实施。承担水情旱情监测预警工作。组织编制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工程的防御洪水抗御旱灾调度及应急水量调度方案,按程序报批并组织实施。承担防御洪水应急抢险的技术支撑工作。承担台风防御期间重要水工程调度工作。”
        1.2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难点
        一是短期内构建完善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难。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南北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6—9月。我国水系发达,河流总长度超过150万km,流域面积超过100km2的河流有2万多条,2/3的国土面积、90%以上的人口不同程度受到洪水威胁。目前防洪抗旱工程体系方面还存在部分大江大河堤防尚未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普遍偏低,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的水库大多数建设标准低、管理投入不足、维修养护不到位、老化失修,多数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偏低,河湖调蓄和生态空间管控较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受资金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根本性解决。
        二是洪水预报大幅延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难。尽管全国已建成水雨情测站9.9万多处,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多数建设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和洪水调度系统,基本建立了大江大河主要河段洪水预报系统,全国2068个山洪灾害易发县建立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这些设施和系统在历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开展洪水调度最为关键的洪水预报预见期和预报精度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是防御洪水抗御干旱调度科学水平提高难。对于单库单目标调度,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理论也较为完善,但对于多库多目标联合调度来说,依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特别是受制于各要素的定时定量精准分析,导致如何评价防洪抗旱调度是否科学依然是个空白。
        四是水工程险情发现、研判、抢护难。我国水库、堤防数量多、分布广,工程质量参差不齐,每年汛期都要发生大量险情,但受人力和查险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险情不能及时发现,往往耽误了最佳抢险时机。另外,如何科学研判险情发展趋势依然是待解决的难题,堤防决口堵口抢险、水库溃坝抢护依然缺乏有效手段和高效设备。
        五是洪水灾害公众精准化预警难。洪水灾害突发性强,受洪水威胁群众能在第一时间内接到洪水灾害预警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内主动避灾,是减少人员伤亡最为有效的手段,但目前在灾害预警方面还存在预警范围、预警强度不够精准,对可能受灾群众难以及时识别等问题,更难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告知可能受威胁的群众。
        2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系统设想
        2.1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四个理念”
        一是树立依法防御的理念。依法防御是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水旱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提出必须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才能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树立精准防御的理念。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思维”的要求,牢牢抓住“水利工程补短板”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和城镇排水等水旱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努力实现精准预报、精准预警、精准调度、精准处置,推进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树立科学防御的理念。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应对工作的被动性,决定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必须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四是树立社会防御的理念。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事关百姓安危、社会稳定,责任重、风险大,需要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军民联手、区域联动。
        2.2网络互联互通,监控全景展示
        强化中央、省、市、县(市、区)、镇(乡、街办)5级计算机网络与视频会商系统建设,按照“一纵五横”格局,纵向贯通中央、省、市、县、镇(乡村、街道)5级防汛抗旱(水旱灾害)指挥(防御)机构,横向连接气象、水文、水利、应急、国土、住建、农业等相关部门,形成防汛抗旱(水旱灾害)专用计算机网络与视频会商监控系统,达到“5级”纵横级联、分点可控,主、分会场任意切换,会商对象随机可呼,会场(视频会议)、现场(视频监控)无缝融合,固定(指挥中心)、移动(无线终端)同步连接,实现会商调度与决策指挥传输网络全畅通。
        2.3加快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新建和加高加固、崩岸治理、河道清淤、河势控制,以及必要的监测设施等。二是开展大江大河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大江大河洪水控制能力。三是开展蓄滞洪区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改(扩)建蓄滞洪区围隔堤、进退洪控制设施等,新建、加固安全区围堤、安全台、撤退道路等,完善通信预警设施。四是开展中小河流治理,至2025年累计治理长度达15万km。五是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至2025年,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全面达标。六是行蓄洪空间整治,严格河湖空间管控,强化江河湖泊水域空间管控能力。七是开展重点涝区建设,重点涝区的排水能力基本达到设计标准。
        2.4预报动态模拟,预警入户到人
        进一步强化洪枯水预测预报、抗旱水源调配、气象预警监控、实时灾情评估等应用系统建设,应用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技术,按照分级、分专业、分区域分别建立降雨、径流、洪水预报系统,对不同流域(区域)、不同历时、不同量级的降雨数值预报达到定点、定时、定量过程;对不同河流、不同断面、不同量级的洪枯水过程预报做到峰枯、水量、历时等同步模拟。在中央、省、市3级落实水旱灾害防御会商研判预警、应急值守管理与指挥协调监督责任,在县(市、区)、镇(乡、街办)、村、组、户5级落实水旱灾害防御行政、技术、管护责任与具体措施,修订完善基层防御洪涝、干旱灾害预案,配备简易雨量、水位观测报警设施和无线预警广播、人工预警设备等,广泛开展防汛抗旱(水旱灾害)知识宣传培训演练,形成预警、撤离、警戒“联村到组、入户叫人”的群测群防体系。
        2.5平台统一建立,系统共享共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和微信、导航等先进成果与技术理念,统一构建防汛抗旱(水旱灾害)指挥(防御)平台;涵盖防汛抗旱(水旱灾害)工作业务,符合日常工作行为流程,满足不同用户应用需求。监测预警信息、决策调度应用、综合服务门户等平台,采取固定端与移动端系统同步,防御指挥与社会公众区别应用;实现“一套库、一组图、一平台、一门户”系统分层级、分部门、分区域、分用户共享共用。
        3结语
        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多发,具有发生范围广、突发性强、致灾重等特点,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许多事情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文中有些提法和举措可能发生较大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界定、明确和更正。
        参考文献
        [1]周一敏.依法推进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J].中国减灾,2015(09):34-37.
        [2]谷洪波,唐铠,刘新意,龚日朝.我国农业水旱灾害的危害及防御体系的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03):123-126.
        [3]刘宁.进一步提高科学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J].求是,2010(08):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