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古人抒情写实的一种工具,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能够帮助人们领悟到中华文化语言的精髓和特点。但是文言语许多词义和语法特点和现代逻辑相悖,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词不达意,面对文言文表现出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首位,视学生为课堂主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
一、引言
文言文是学生感受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工具,在“新课改”教学内容中,明确要求教师关注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将授课重点转向文言文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逻辑、语法特点与现代语言逻辑相悖,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对文言文出现畏难情绪。再者,我国部分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国文言文教育务必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
通过走访调查可知,多数的教师已经依据新课改要求,转变课堂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步骤上已经设置了层次阶梯型,依据文言文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讲解方式,教师也愿意建立“精”度教学理念。但是由于新课改刚刚实施,部分教师尚且无法领会新课改内容的精髓,学生也无法快速适应新课改的内容,由此导致教师的讲解以及一些创新学习方式无法有效和教学内容进行融合。
(二)学法指导有待完善
多数的语文教师都对学生进行语法指导,这是必要的教学指导,但是指导过度便过犹不及。我们分析语文名师授课的特点,其并非对学生全程指导,而是针对问题“点到即止”,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的学法指导也应具备针对性,不可一概而论,“填鸭式”教学不再符合现代教学方式。依据新课改要求可知,学生需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但是教师也不可将语文文言文课程转变为学法指导课。
(三)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偏差
依据我国现阶段学生学习现状可知,初中文言文是以考试为核心,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拟定不同的层次目标,但是教师多半忽视了学生“陶冶情操”“领略中华文化美”的目标,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获得高分成绩。
依据新课改就内容可知,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以此丰富精神世界,领略中华文明之美,利用工具书可阅读文言文等。从新课改内容分析,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在实际教学内容中,教学目标往往就是考试重点,文言文也由“领略文明之美”变成了“剖析文言文课文”,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完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树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初中文言文难度高于小学,并且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并且课文中的注解也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多数学生尚未开始学习,便已经心生厌倦。教师在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中,需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至课堂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需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教师可在文言文教学之前,搜索关于文章的相关主题,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利用情景教学方式,将学生吸引至创作情景中,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可在课文开始讲解之前,适当进行情景教学,例如,在讲解《爱莲说》时,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公园里百花齐放,繁花似锦,花朵竞相开放,你们能告诉老师,刚才老师列举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同学:都是描写鲜花的。教师:对,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最喜欢什么花吗?为什么?......教师:花朵都有可爱之处,让我们今天学习下,看看敦颐喜爱的莲花又有什么特点?教师可利用生动有趣的警戒,不知不觉引起学习的学习乐趣,调动其情绪,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
(二)加强对文言文的朗读训练
语文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加大对字、音的把握,加大学生对疑难词语、疑难语法的理解,从音调、文字上强调读音的差异。以《桃花源记》中的“便要还家”为例,这次文言文中,“要”同“邀”,因此读四声而非一声,这就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学生的朗读量,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在断句时,需帮助学生领会断句的条件,抓住断句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领会中华文字之美,教师可通过领读和聆听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断句方式,提高其文化内涵。
(三)及时总结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新课改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个词或者某个文章的概念,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能。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可简单帮助学生翻译,还需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教师只有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才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例如,学生在学习“或”时,或在“而或长烟一空”中代表有时,而在“或以为死”中代表有的人。这就需教师及时对相关词语进行分类总结,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杨晓钟. 浅析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186.
[2]于彩霞. 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浅析[J]. 赤子(上中旬),2015(04):243.
[3]胡蓉. 激发学生兴趣 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析[J]. 当代教研论丛,2016(0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