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识字是1—2年级的识字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一千六百个左右,其中八百个左右会写。”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不少类似的尝试,把识字带入生活,这样更简单,更轻松。
一、联系生活识字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如同学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家中物品的包装物,标识牌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
1、留心观察
孩子们刚进校的时候,让他们轮流发作业本,不仅短时间内联络了感情,还可以让他们熟悉同学的名字。记得在学习《升国旗》中“正”这个字时,很多小朋友举手说认识,因为班里有孩子名字里有这个字。
一年级的孩子,平时回家都没有书面作业,而识字写字的任务又特别重,于是让他们周末逛街的时候去“找汉字”,收拾包装袋时“收集汉字”。诸如“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奥妙”洗衣粉……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每星期评出“识字能手”的作品进行展览,真是“乐在其中”!
2、创设生活情境
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了不少字,可有很多字不够清晰,这时创设生活情景,教他们识字方法,可以帮助巩固模糊生字。看我们的精彩回放《我们一起去春游!》:
片断1:
1、春天的感觉真好,柳树绿了,小草青青,我们要去郊外寻找春天,这就叫做“踏青”。(课
件出示)拿出词卡请生读。
2、学习“踏青”。
(1)“踏”是什么偏旁呢?(足字旁,板书)为什么是足字旁呢?(用脚踩)(你可以组一个
词。(踏步)瞧,组词就知道“踏”的意思。)还有什么字是足字旁啊?
(2)“踏”的右边也是一个踏,读“tà”,你看,像这样一边表示意思,另外一边表示声音的
字,我们称作为形声字。(板书“踏青”,再读这个词)
点评:这里的“踏”,既有形,又有声,其实我们就是要教给了孩子归类识字的一种方法,学会认识形声字。而对于这个课外的生字,相信今天以后,不会再有人不认识它了。
片断2:
我们来到郊外空旷的草地上会干什么呢?(放风筝)(课件出示)
(1)“风筝”的“筝”上面是什么偏旁呢?为什么是竹字头呢?(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一个
斗争的“争”,所以,这也是一个形声字。)请生读“放风筝”。(注意“筝”在这里是轻声,注意正音。)
(2)古时候,“风筝”还有一个名字,知道是什么吗?(纸鸢)。(课件出示)你是怎么知道
的?(出示《村居》)(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请生读“纸鸢”。
(3)大家看“鸢”这个字里面藏着什么动物呢?(出示图)是呀,“鸢”指的是一种鸟,老鹰
。(再读这个词)
(4)中国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鸢都”,就是山东的潍坊。(课件出示)
潍坊是风筝之乡,制作风筝历史悠久,瞧,这里的风筝真多呀!天上会有什么风筝呢?
(5)风筝太漂亮了,老师还拍了照片呢!看,这是什么风筝?
出示:长龙、老鹰、蜈蚣(指名读一读,连起来读一读,重点讲解“蜈蚣”。
)
点评:利用刚刚讲过的形声字方法,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读出“筝”,可谓举一反三。同时,放风筝这样活动,充分联系了孩子的生活实际,大大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兴趣正浓之时,渗透“纸鸢”,利用象形字的特征,用最短的时间教给了孩子最实用的汉子。而后面出现的“长龙、老鹰、蜈蚣”,结合图片,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
片断3:
我们去翠洲看一看吧!(贴词卡)
A翠是一种颜色,你见过哪些东西是翠色的?
B哦,原来翠是青绿色,翠洲上也是一片绿。岛上有什么呢?
出示:青松、翠柏、绿柳(重点正音“柏”)
C仔细观察一下,“松”、“柏”、“柳”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呢?(板书:木)木字旁的字都
跟树木、植物有关,你还能说出一个木字旁的字吗?
D(字开花。)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啊,这个“木”啊很调皮,它会跑。除了在左边,它还能在
哪边呢?
点评:这里,在游玩的过程中,教师友巧妙地教给了孩子一种识字方法——偏旁记字法。木字旁的字都与树木、植物有关,而 木字旁在汉字中的位置却各有不同,这充分调动起孩子的求知欲望。教师顺势用汉字开花的游戏,让孩子们又过了一把识字瘾,可谓巧妙。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在“识字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充分发挥汉字的联想功能、提高课堂识字效率、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汉字的特点而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这种小小的游戏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联想思维过程,既活、又实,节奏快,激发思维、展开联想,有时是闪电式的、趋动式的、竞赛式的,适可而止,高潮中即收,留下回味余地。“汉字开花”的功能、价值是多元的,综合的。它不仅是轻松愉快、高效的识字活动。还是是激活联想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游戏”。“联想是创造之母。”而“汉字具有联想的功能”。识字,只是第一个层面的、外显的活动。我们更要看到贯穿识字活动全过程的联想思维的活动,联想思维的发散过程。这种活动看似无形胜有形,看似平常却意义深远。同时它又是激活脑神经细胞、开发大脑潜能的“体操”,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演练”。
二、课外阅读识字
慢慢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不但激发阅读兴趣,还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阅读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层要求”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阅读有困难的,便引导他们“找朋友”,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布置孩子回家准备故事,第二天阅读时间安排一个孩子为大家大声朗读一个有趣的故事。此项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自己所学的汉字,还能借助读物的拼音多认识很多汉字。在获得成功经历之后,孩子对阅读更感兴趣,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让我们班的孩子汉子识字量大大超过了同龄孩子。
三、结合写话识字
后来,孩子们准备了统一的记录本,每天记录当天晚上要完成的作业以及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一开始,我们会给汉字标上拼音,后来有些字出现的次数多了,就渐渐地把拼音省略了。再过一段时间,我又设立了“每日一句”活动。每日在黑板上写上一句,让学生去认、去说。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让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进行识字。现在,我们又开始了循环日记,孩子们在写日记前,不仅可以读到别的小朋友的日记,而且还能在比较中提升,这也为孩子们识字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