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族传统手工艺课引入校园课堂的设想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黎丹荣
[导读] 广西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非遗”资源优势,优势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挖掘为落后的地方教育进行服务
        广西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非遗”资源优势,优势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挖掘为落后的地方教育进行服务,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使民族手工业的文化价值得以传播延伸,成为教育管理机构、学校、“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然而,因“应试教育”固有观念的影响,使得笔者所在乡镇中的中“点米成画”、“艾叶线角”等“非遗”民族手工资源在城区中小学校园课堂中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一、“非遗”课程——核心素养下难以融入之抉择
        (一)公众对“非遗”在教育中推广的不解
        社会现代化发展不断的推陈出新,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理念的接受融合,使得文化素养培养、情感的陶冶得到重视,然而过于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理性情感陶冶,使得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冷落”。加之本身的文化学术背景定位不清晰,社会大环境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宣传不重视,进入公众视野少,展示的途径多为博物馆等较为枯燥的方式,使得就在身边的“艾叶线角”、“点米成画”等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停滞不前,发展缺乏理性认识而造成不解。
        (二)受教管理方对“非遗”融入的排斥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大潮中,受教方即使热衷民族传统手工艺的课程,而其管理者仍会以固有观念排斥此类对升学无益的课程,用功利角度看待民族传统手工艺课程融入常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人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课程的情感体验。加之,作为受教方的管理者—成年人,成年人欣赏美的角度与青少年存着本质区别,在理性的功利抉择和感性美的选择方面,成年人已过度的介入,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让家长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观念已成奢望。
        (三)执教者对“非遗”的担忧
        应试教育便于教育机构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方针会有功利性的倾斜,造成重智育而轻视美育。对动手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非遗”课程的开展,教育组织显然更担心过多的资源投入,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全面素质的提高不理想.也会因为分散学生的精力造成应试成绩下滑,令学区整体教育水平不升反降。执教者的担忧和压力, 导致学生在校接触“非遗”课程的机会稀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非遗”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近年来,“非遗”日益彰显磅礴发展之势,它的创新在自然科学、文学和艺术中都得到了体现,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人物。在国际,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窥探出青蒿素,这些中草药知识现已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陶瓷手工艺城市景德镇,出现新名词—“景漂”,他们挖掘和利用属于景德镇“非遗”中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和传统手工艺生产体系,以开创自己的新事业。在广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12个世居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化遗产绚丽璀璨,同时具有农牧农耕文化、壮医药文化、壮乡山歌文化、铜鼓文化等鲜明地方特色。
        纵观今天“非遗”文化发展,均是遵从前人智慧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同时依靠人的创新传承,来进一步体现“非遗”的“活态”文化,达到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


        三、定向引入,重点突破、走向交融
        “非遗”在当下遇冷与其在社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无法得到更接地气的传播,年轻的新鲜血液注入遇到阻隔,素质教育在推行过程中创新乏力,瓶颈难以突破,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发展的不平衡,但也可窥探到将“非遗”引入校园,开设“非遗”民族传统手工艺课仍有很强的可塑空间。笔者认为,引入是手段,突破是发展,交融是核心。
        (一)定向引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应根据当地“非遗”资源和特色,定向引入该类别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课,营造良好美术教育氛围,在家校共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应与家长、学生主动建立学习沟通机制,不定期以班级、家庭为单位组织引导学生到当地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博物院、资料馆、陈列馆等进行观摩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对学生关心感兴趣的类别进行定向引入,确保学生可以接触到高质量且有针对性的当地民族传统手工艺课内容。其次,在保护“非遗”民族传统手工艺方面,借助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较优异的社会地位,及其在行业中的传承及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当调节学生深入学习了解的“功利心”,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兴趣热情,为下一步锻炼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创造外部环境。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从现实看,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点米成画”“艾叶线角”这类型的民族传统手工课,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是学生对它一无所知,甚至不相信这就是他们自己身边的“非遗”。这说明身边的环境氛围不够,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二)重点突破,学校制定计划保障发展
        学校有序推进“非遗”民族传统手工艺课,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教学突破点,如笔者所在学校,采取校园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在高年级招募有美术功底的第一批成员,每周固定时间培训,期末开设成果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点米成画”“艾叶线角”,能以怎样的形式展现,以促进其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批再扩大招募成员。每次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保证入团的成员都能学到知识,并且能独立完成创作作品。以此类推,截止目前,已有超过200名学生,深度接触了“点米成画”“艾叶线角”的制作过程。创作的作品用于学校文化展出,亦送到外围参赛,获得一致好评。
        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和VR成像等线上媒体教学,提高授课的覆盖面,对乡镇、村学校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可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优先引入当地的手工艺文化,以民族传统手工艺课作为“非遗”手工艺课的突破口,迂回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另外为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不至于“非遗”民族传统手工艺课再次被应试教育排挤,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及发展大纲,是未来推进“非遗”课程全面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着力点,要紧紧围绕关键制约因素,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点上的探索和经验转化为面上的政策和制度,用机制建设保障定向引入教育的改革发展。
        (三)走向交融,实行常态化教学管理
        实行“非遗”民族传统手工艺课与常态化教学同布置、同管理、同考核的教学管理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非常宝贵的传统的当地民族传统手工艺,这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将它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仅提高常规教育的独特性,亦有效的传承了民族传统手工艺,对实现非遗语境下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和教育协同发展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
        正所谓“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非遗的发扬传承关键在人,更在于年轻一代。经过笔者小范围的调查发现,在学校社团活动中,接触过该类素质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教育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家长由最初的不了解到后期的慷慨支持,再到与学生共同完成创作作品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说明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非遗”,不仅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还培育起他们对非遗的兴趣,有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实现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黎丹荣(1988-02),女,汉族,籍贯:广西玉林市,当前职务:教务处副主任,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课题名称:《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促进美术教学特色化的探究》2018年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C类课题,课题编号2018C5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