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额尔毕黑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也有所提升,进而在政治、文化、科技上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流也逐渐频繁,国外成熟的文化保护模式对国内的文化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  内蒙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也有所提升,进而在政治、文化、科技上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流也逐渐频繁,国外成熟的文化保护模式对国内的文化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引导群众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思考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进而能够推进我国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给予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崭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文化旅游是我国当下旅游领域出现的崭新形式,由于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发生相应变化。文化旅游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多样化民族文化,彰显出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然而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资金不足、建设机制不科学、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鉴于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将详细论述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与措施,进而提升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二次发展”。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现状
        (一)文化保护资金短缺
        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建设和保护机制确立中,需要政府和相关的地区文化部门加以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当缺少必要建设资金的基础上,文化保护机构建就成为的无本之木[1]。然而,现阶段区域文化部门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措施明显不足,整体的资金投入不明显,在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也加大了地方文化机构的经营压力。这样一来相关的建设机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建立,一部分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频频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造成了文化建设和宣传行为“头重脚轻”。
        (二)文化建设机制不足
        根据相关的研究能够表明,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逐渐显现出自身的成效,然而在宏观角度上进行建设的手段却不是十分精准。即便是一部分的地方文化机构已经能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却十分局限。文化机制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而是应当将众多文化建设的制度与措施体现在文化建设机制中,方可保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性进行。尤其是当下新媒体环境不断建设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建设的领域应当从线下的活动建设扩展到线上的引导和舆论中,给予信息传播和文化建设崭新的发展平台。
        (三)文化普及体系失衡
        由于地区的居民呈现青年化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状态,青年群体接受的社会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发展进程[2]。由于青年群体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今年群体接受的学校教育充满了现代化成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以往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在先进文化与文化的博弈中,文化明显占于劣势地位,不利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四)文化培养认识局限
        在乡村振兴、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经济建设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文化保护和建设事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殊不知文化建设才是进行经济建设的关键性环节,文化能够给予民众精神层面的引导和帮助,奠定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稳定思想,能够给予本地经济政治发展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并且文化建设能够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价值。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事业与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能够引导本地的文化旅游、智能旅游等多样化的建设机制,也是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策略
        (一)合理规划,树立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的树立能够奠定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营造区域文化的自有品牌能够保证区域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市场辨识度,迎接市场经济中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应当“走出去”,谋求更为广泛的建设和发展空间,而不是故步自封,在自身的小环境中发展[3]。“夏虫不可语于冰”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也应当逐渐扩展自身的建设领域和传播形式,保证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化的文化,是进行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得天独厚条件,因此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树立集体意识与品牌意识,掌握文化发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继承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整合,将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帮助,形成地区的特有文化现象。
        (二)建设环境,营造文化区域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逐渐加深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当实现地区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并且完善相关的衍生艺术形式。对于已经开发的文化景点进行相应的整合,对于相对落后、缺少自身特点的文化文化位置进行完善和改革。在文化发展中应当从全局出发,树立文化区域榜样,完善文化设施,增强文化文化中的特色发展,将传统的文化文化以现代化的文化设施相结合,促进文化进入良性的发展途径。与此同时,在文化项目的建设中,应当有效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能够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化。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与游客的双向互动,满足游客对区域文化的好奇心[4]。基于游客更加深化的视觉体验和感官体验,提升对区域文化的文化感知,满足不同阶段游客的文化需求。
        (三)加大投入,拉动地区经济
        民族文化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受到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众多在为偏远地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传统文化需要信息化系统化的整合和处理机制,进而能够构建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形势。并且,针对当下市场发展的趋势而言,文化的数字化、科技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文化建设和传承的必然需求。在地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健全自身的品牌因素,给予地区文化更多的市场占有份额和社会效应。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信息化建设机制的构建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因此,在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引导人才积极投身于区域文化的建设事业当中,政府应当以宏观的角度去宣传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奠定传统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促进地区展开“民心所向”的文化发展趋势[5]。
        (四)持续发展,增强文化内涵
        在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发挥政府宏观层面上的帮助作用,进而能够引导一部分地区的稳定发展,政府进行相应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理念的宣传,能够促进区域性建设中明确自身的经济建设目标,并且协调区域内的多项建设因素,给予区域全局化的发展机制。同时,政府可以指定一部分激励和奖惩制度,对于建设成果斐然的地区加以表彰和鼓励,以政策和经济的角度给予奖励和补助。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激发地区的文化建设积极性,奠定良好的文化建设和保护的群众基础。
        结束语
        基于文化旅游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众多风险和挑战,应当从社会领域、教育部门、政府帮扶、地区发展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与研究,进而能够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行性与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孙丽萍.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入新阶段[J].现代交际,2019,(22):59-60.
        [2]周福芹,李紫星,李潘坡, 等.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创新策略——以沙河四匹缯布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3(6):10-12.
        [3]邓菲."一带一路"倡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以江西苎麻文化为例[J].现代商业,2019,(26):6-7.
        [4]盖佳.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创新——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J].中国纺织,2019,(8):120-121.
        [5]张玥.基于文旅融合的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探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9,(5):4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