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流”视域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孙静
[导读] 陕西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开展了“四个一流”建设
        摘要:陕西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开展了“四个一流”建设,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地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对于推进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内涵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个一流;人才培养;地方高校

        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陕西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立足实际,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础上,提出了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的基本方案要求。
一、陕西省高等教育“四个一流”建设
        2016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为贯彻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方案,根据陕西省《关于全面深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省普通高校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 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简称 “四个一流” 建设。陕西省高等教育“四个一流”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引导和支持省内高校强化内涵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办出专业特色,达到一流水平。
二、“四个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针对西安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医学技术学院所开展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突破传统思维,分析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瓶颈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在学科专业建设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科研创新团队引领下开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在深化校企合作过程中服务行业需求开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普通高等学校的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最重要且首要的基本任务,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学校堪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养,它既是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方案中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创新创业院系建设工作中的重点;而一流专业与创新创业院系的建设工作相辅相成,其切入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才培养,要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中。
三、“四个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坚持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改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构建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这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还必须有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支持机制等。所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学科专业的基础,离不开科研创新团队的引领,离不开与行业内企业内专家的合作交流,因此,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应该结合区域、行业的优势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创造力,依托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基础,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有基础、有引领、有出路,才能在陕西省高等教育“四个一流”建设中,发挥一流专业、创新创业院系的优势,以学科专业平台为纽带,形成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流专门人才。 
四、“四个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①确定了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在“四个一流”建设工作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培养导向、以能力提升为培养重点、以服务地方为根本宗旨的应用型医学技术类人才培养。


   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的各专业在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始终把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与行业、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各方面的有效对接,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②研究构建满足“四个一流”建设尤其是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行业紧密结合的综合型实践育人体系、行业互通的双师型优质师资队伍建设等。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医学技术学院一直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现行人才培养中依然存在学科化、理论化较严重现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少、综合性实践育人各环节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适应陕西省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升级转型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未有效融合于行业需求、公共服务需求和自身价值创造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探索形成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项目研究过程中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坚持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知识集成与应用能力培养,坚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把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育人理念与社会需求紧密贴合,打造示范性人才培养新途径。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相关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根本,把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医学技术行业的进步作为课程改革的驱动力,优化整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综合性实践育人环节,在不断探索中调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 比例,确保符合西安医学院办学定位和医学技术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实际;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减少对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弱的基础课程,引入创新创业课程,从而建构起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应用型课程体系,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汇总整理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汇编。
五、“四个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建立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尤其是机制中与一流专业、创新创业院系建设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从学院层面开展实施,需要经过时间检验,需要收集教师、学生、行业人员等多方反馈进行完善,保障性制度还必须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制度进行综合性匹配,以保障后续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书剑。“双一流”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江苏高教,2018(06):1-5。
[2]刘仁山。“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6):50-55.
[3]李延保。“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 01) : 4-6。
[4]杨运庚。“四个一流” 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7( 8) : 19-21。
[5]洪大用。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力加强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 4) : 9-16。
[6]任良玉,刘益东,冯利英。基于课题或问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4( 4) : 30-33。
[7]徐孝昶,宋思运,姜慧,等。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以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J]。大学教育科学,2013( 9) : 56-59。
[8]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 12) : 59-66。
作者简介:孙静(1977-),女,汉族,浙江湖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项目基金: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XGH17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