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初中科学教学也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行生活化教学。科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其探索精神。本文首先介绍进行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意义,之后分析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则是探讨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方法,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运用方法;现状分析
引言
初中科学的综合性比较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实现科学课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两者有机融合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并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增强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初中科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要贴近生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目前初中科学教学还没有完全实现生活化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对科学生活化的认识不到位,不能有效开展相关措施促进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为了深入科学生活化教学,本文从多个方面强调了如何实现生活化,比如创建生活化的场景,试验过程中添加生活元素等,最终助力教学工作开展的高效和生活化。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1.1生活教育理论
国内外的专家也提出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形成生活教育理论,卢梭强调学生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并且从生活实际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认为教师并不应该单纯地灌输知识和各种观念,重要的是做好引导,使学生善于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有用的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学习。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为生活而教育”以及“生活即教育”,生活应该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在任何时候教学工作的开展都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1.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实现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统一。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注重生活经验,并且发现其中科学有关的素材,利用生活化的因素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科学知识与生活脱节,而且这种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2.1符合科学学科的综合特征
科学这门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涵盖了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应用,才能有效发挥科学这门学科的特征。生活之中科学知识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并且分析细节,从而对科学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此外,科学教师积极进行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进行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
2.2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是有效贯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活动教师主要是以教材的内容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符合新时代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积极开展科学教学生活化,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符合学生的兴趣培养需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科学教学工作,学生就容易对这些熟悉的事物感兴趣,而且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单纯知识性的内容变得更加充满趣味性,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最终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教学目标和有关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也更重视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但是目前初中阶段科学教师对具体如何落实科学教学生活化理解的并不到位,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偏落后地区,对科学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经常出现被占用的情况,这些都导致教学生活化教学流于表面,也不利于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此外,部分初中科学教师的传统思维比较固化而且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改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科学知识的讲解还是采用灌输教学的方式,而且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特别少,忽略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科学知识灵活运用方面的能力培养以及科学生活化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社会发展,而且也不够科学,如果长期采用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率。
四、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方法
4.1导入应用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教学方式不当回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科学课程也是如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使学生主动参与进去。科学知识的理论性比较强,学起来枯燥乏味,如果不结合生活进行课堂导入,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
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进行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实现知识的有效过渡,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内容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效果,而且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比如,学习“常见的植物”的时候,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植物,并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甚至可以通过与植物有关的小故事进行展开,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课本上很多知识点都与生活中的现象有关,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比如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之后水变少了,又或者打开冰箱会出现小水滴等,这些都是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课堂的针对性,使学生参与课堂。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预习,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措施。
4.2学会合作生活化探讨,带动课堂高效发展
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可以互相探讨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对课堂的效率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对教材有深入的掌握,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具体的操作,比如,在讲解“物体为什么会下落”这节课时,可以让每个小组对物体从不同高度进行下落实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这种合作形式的探讨可以提升其吸收知识的速度。在课堂的教学中加入合作生活化的教学因素,可以帮助学生以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促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4.3科学实验中添加生活元素,助力学生热情投入
初中科学课程包含一定的科学实验,而且实验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明显提升。在传统的教学中,因为实验条件限制或者是教师不主张等因素导致科学实验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所以在新的时期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开展科学实验,不能一味地逃避,并且要在科学实验中添加生活化的因素,使学生以饱满的状态参与到实验中去。比如,在讲授“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测量,熟练掌握实验技巧,为深入研究体积以及长度的内容做铺垫。又比如,在进行“温度计的使用”实验时,教师应该先讲解一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之后进行实际操作,接着引入温度计的作用原理,甚至可以对温度计内的液体特点进行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将一些有危险的不方便实践的实验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为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4.4构建生活化评价标准,加速教学生活进程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当中,学生的成绩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而且更侧重固定知识的考查,这样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力以及提升自我素养。所以就需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并建立与之相呼应的评价标准,不再单纯以固定知识的考查为评价标准,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给学生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下实践,让他们通过互相的研究与配合发现更多生活中隐含的科学知识,综合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4.5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而且课堂也会更有活力,同学参与的过程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探究是科学的核心,而且科学比较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所以教师要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采用综合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趣味化,具体化,调动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求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断完善学生的生活科学意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比如,在讲授“物质的溶解”时引入生活问题,如果衣服上滴上一滴油直接用水清洗却无法洗掉,这说明油是不溶于水的,但是在滴上油的区域滴上汽油再进行清洗就可以轻松地洗掉油渍,通过这种情境的引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便于学生日后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过去学科本位的观念,不再单纯关注知识性内容的获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科学素养的提升,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等,这些也符合国家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因此,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室可以通过导入应用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学会合作生活化探讨,带动课堂高效发展,试验中添加生活元素,助力学生热情投入,构建生活化评价标准,加速教学生活进程以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五个方面实现科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邱立岗.浅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2):177-178.
[2]吴建军.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174-175.
[3]曹蓓蓓.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6):38-39.
[4]方艳云.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J].科教导刊(下旬),2019(06):146-147.
[5]舒立广.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13):87-88.
[6]王震宇.浅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4):112-114.
作者简介:徐恩元(1979-08),男,汉族,籍贯:浙江省杭州市,当前职称: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