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综合考察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对知识点理解掌握不牢固的情况下,同种类型的题总是做错,这样下去,学生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数学成绩上不去,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纠错本,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习成长,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帮助教师利用学生的纠错本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中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关键词:纠错本 反思教学 教学效率 解题效率
一、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1.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急于求成或不够注意细节,好胜心强,意志力薄弱,易情绪化,在正规的考试中一紧张就容易出错,如。a×a=2a等。
2.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知识理论和基本概念,公式混淆,解题方法未掌握,或者方法运用不恰当。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采用的方法是用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水倒入圆柱量筒中得到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相应判断题中,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没几个学生判断正确。这是在含义的理解中忘记了我们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的研究。
3.学习习惯不好。在平时的作业或者考试中,部分学生见题就解,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自己做完从不检查,长期这样就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在解题中容易做错。????
4.审题不清。有些题目由于学生在审题时,没有弄清题意,比如,某农场养鸭1000只,比鸡的只数多2/3,鸡鸭共有多少只?常常把鸭的只数看作单位1而出错。
5.思维定式。学生在解题中,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这本来很好,但在问题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还采用相同的办法就没法解决,比如在解决栽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棵数=间隔数+1,但在只在一端或者两端不栽的情况下就不能按照之前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了。??????
6.迁移能力较差。平时的课堂中,老师刚把例题讲完,把例题中的某些条件稍做改变,学生就不会了,比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知道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要求实际距离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二、指导学生对错误进行正确的认识
平常作业的批改中,常常发现学生解题的最后结果虽然错了,但其中又有正确的部分,比如,计算题,或者解方程,前面的过程对了 ,但由于粗心却把结果算错了,计算图形的体积或者面积的题中,也发现有些学生知道怎么去算,却写错数字或者公式,导致整个题出错,这时学生产生挫败感,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更要多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指导学生有效建立纠错本
1.建前分类,方便复习。类别可按题型分,还可按错误原因来分。如按题型分:填空题类、判断题类、选择题类、计算题类、图形面积类、解决问题类等;如按错误原因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审题不清,思维定式等。
2.精选错题,有的放矢。先把错题整体看一遍,对于一些识记性的错误和一些涉及应试技能技巧导致的失误,可在试卷或作业本上直接进行订正,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错题及时抄录在纠错本上,此外,一些虽然没有做错但容易做错的题也应抄录下来。
3.抄录省时,讲求方法。学生在抄录错题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描述错题,然后再进行抄写,这样可以加深对错题的记忆和理解,题目较长的错题可以精简或者直接剪贴下来贴在纠错本上。
4.对错题进行分析:
(1)清晰记录做错的题目。把做错的题目抄下来或剪下来贴在自己的纠错本上,并把以前错误的解法也抄写在纠错本上。错题之间留下一些空白以便重新正确分析解答和日后补充。
(2)梳理正确的解题思路。当老师课中讲解时,跟随老师的正确思路,用红色的笔规范地把原题重新整理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
(3)反思心得。如果学生只是把题目和正确的答案写下来,没有进行错题分析,这样不容易总结,也没有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以及为什么错,所以记录时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出错原因,再多问几个为什么,以防再犯。还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来,即对该种题型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观点。
四、指导学生合理有效使用纠错本
1.让学生明白纠错本建立的目的。帮助学生建立纠错本的时先让他们其明白纠错的目的,纠错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慢慢地减少错误,以致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的掌握好知识点,这也是建立纠错本存在的意义。
2.让纠错成为学习习惯。要让“纠错”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首先要把建立“纠错本”的目的和意义跟学生讲清楚。其次让学生重视纠错,做到有错必纠,自主纠错。最后让纠错逐渐变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坚持考前看错题。总结错因,定期回望,为了对避免对知识回生,对错题重做,认真分析纠错本上的反思和感悟。同类对比,有意识地寻找同类题型进行对比分析,进行变式训练,强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换审阅,在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和别人相互交换心得,互相借鉴,交流中共同进步。
4.把纠错本变厚,再把纠错本变薄。经常阅读,学会“淘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容易忘记错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顾自己的错题集,在空闲时间或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拿出自己的“纠错本”,把自己错的题目多看两遍,然后不断地训练,不断地重复,直至以后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能很快的反映出来。
5.相互切磋,从同伴那里吸取教训。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因此所建立的“纠错本”也不同。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课外多多交流和切磋,从别的同学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可以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五、教师利用纠错本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1.用错题集备学生
在批改学生作业或者检查学生纠错本时,发现学生普遍容易做错的题型,应及时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教师备课用的错题集,不断去反思,学生的错误原因,备课时,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写在教案里,课堂中应选择性地刻意强调,让学生理解,并弄懂,以便下次遇到时不再出现同类型的错误。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这类,应抽时间做个别辅导,给予纠错。
2把错题变成例题
把学生平时测试时出现的典型错题,在练习课上作为例题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让学生合作讨论去完成,这样通过一道典型错题,把它转化成一道例题,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也可以达到学生之间相互纠错或者集体纠错的目的,让错误慢慢减少,学习的自信也不断增强,从而收获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袁忠海 . 浅谈小学数学“纠错本”的必要性和合理使用 [J].都市家教,2012(5)
[2]黄建军 . 浅谈让学生在科学纠错中成长 [J].学周刊,2012(29)
[3]曹永侠 . 错题集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
[3]吴慧娟 . 浅谈数学错题集的有效使用 [J].新课程,20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