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正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随着我国对电能需求的不断提高,供电网络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电力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同时由于整个市场的竞争激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一定要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不断创新供电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实时供电,有效确保供电质量。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性特点,同时根据各项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了实践性研究,进而希望能够不断推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有效应用,提高我国供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调度;功能特点;技术研究应用
1.前言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目前我国供电网络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该技术可以确保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所以对其加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于不同用户的特殊供电要求,避免各种区域性规模停电现象,优化整体供电系统的性能,有效确保供电的安全性,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供电事业的稳定发展。
2.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特点
2.1可以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分析
在开展具体的电力工程过程中,需要对整个电力运行状态进行安全分析,这就要求能够实现对其实时监控,从而更具有针对性的做出预判,避免各种供电安全隐患问题的产生,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一般会对故障区域进行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故障的内在原因,通过调整相关参数来达到改善故障问题的目的,另外还会将数据上传到处理中心,有必要的话还能对其进行隔离,从而确保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2.2具有实时监测的功能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的程序一般比较复杂,网络系统比较庞大,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加强监督,审查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警告和识别。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置安全保障设备以及隔离开关等,使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进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2.3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运行成本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有效降低对于供电系统管理的成本支出,这也是供电企业开展运行的根本所在。其主要作用机理是能够提高电能的传输效率,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各种过多的线路损耗,确保整体供电网络系统的高效稳定。
3.电力系统运行中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应用
3.1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是近年来一项新兴的技术,数字化技术以数字化设备为依托,对于电力调度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可以协助调度人员进行调度工作,对电网的生产与运营进行科学管理。在电网的运营和调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调度人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维修和更换,从而更好地保障电网的运行安全。数字化决策是数字化技术中一个关键的技术,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对于电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数字化决策会提出科学、智能、有效的对策,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3.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电网调度工作的开展需要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作出进一步处理,相对来说此工作对于相关调度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而且人力资源的有限也限制了其处理数据的功能。所以适当引入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发挥其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既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又能够有效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避免各种不必要资金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运行效率。
3.3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可视化技术可以被简单的理解为通过某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数据的有机转换,进而使其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工作人员做出进一步的处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中的可视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表现为平面可视化和立体可视化两种方式,以上两种方式都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各种信息数据的转换,达到有效监控的目的,使得整个电网调度更加科学合理。
3.4无人值守技术的应用
无人值守又可以被称为自动化减人技术,因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实现了绝大多数的功能,能够代替人力资源实现对整个供电系统的有效监管和电网调度。电力系统长期运行往往可能出现各种安全隐患或者问题,系统会实现对其自动监控并报警,使得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还会对其进行隔离并启动备案计划,进而避免了大规模的停电现象,确保整个电网调度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在电力系统调度实现无人化之后,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处理,避免相关成本支出过高的问题,电力系统调度工作效率会实现大幅度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运行效率和工作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是确保电网调度的关键技术,能够更好的应对社会对于电能的需求,确保整体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在未来的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引起重视,通过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最大化地提高电网调度的效果和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荣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在电网调度中的实践分析[J].科学与信息化,000(022):P.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