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的当前时代,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校园打架斗殴的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伤害,还产生了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妨碍了和谐社会、文明校园的构建。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中学生打架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对症下药,使学生得到因材施教的引导与预防。
关键词:中学生;打架斗殴;原因分析;教育策略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一教学现状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中学生打架斗殴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学校的稳定、和谐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中学生打架原因的分析,并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有效构建。
二、导致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分析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常见的暴力行为,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打架斗殴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中学教学经验,针对中学生打架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具体如下。
1.中学生的自身原因。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自制能力差,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从而做出较为鲁莽、冲动的行为。另外,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没有正确是非观、价值观的引领下,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及社会不良少年的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很多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容易形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道德意识,在学校遇到困难或不公正待遇时,很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另外,有些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受到影响,产生一定的暴力倾向。
3.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进行重智力、轻德育的教学策略,片面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念的教育。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法制意识淡薄,遇到事情总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从而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三、针对中学生打架问题的教育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问题,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应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多角度的教育。
1.教育工作者应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学生积极进行德育及法制观念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学校教育作为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不仅是向进行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应及时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首先,教师应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积极的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应倡导教师应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够无时无刻的接受到道德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其次,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专家,开设心理课堂,及时的了解并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负面情绪,从而有效保证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2.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打架问题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首先,家长应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及时的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不良情绪,从而及时的进行干预和排解。同时还能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其次,家长还应进行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尊重,不溺爱、不打骂,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其不良的情绪找到健康的宣泄口,从而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还应加强社会教育的监督和监管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作为一名独立的社会个体,随着与社会接触的增多,其社会属性会得到逐渐的增强。因此这就需要社会方面应对中学生给予一定的监督和监管。首先,相关部门应做好网络、影视的监管、审查工作,以此净化学生的网络环境、生活空间,使其免受暴力视频及内容的影响。其次,相关法律部门还应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因打架而造成严重危害和后果的中学生给予严重的惩戒,使学生在这种惩戒中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结语
总之,中学阶段学生打架斗殴是一种非常严重、恶劣的校园暴力行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德育、法治教育,并通过结合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君.跨越心灵的障碍[J].北京教育(普教). 2011(12)
[2]徐松竹.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J].中国老区建设. 2007(09)
此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成果,课题名称:农村地区中学生打架原因及对策研究,立项号:LX【2018】GH106
作者简介:马秀珍,1975.11.05,女,民族:回族,籍贯:甘肃 康乐,学历:大专,职称: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十三五”规划课题,所在单位:康乐县附城初级中学;施翠林;1978.10.09;女;民族:汉族;籍贯:甘肃 康乐;学历:本科;职称: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十三五”规划课题;所在单位:康乐县附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