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阅读是拓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小学生普遍表现出疲劳阅读的现象,而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充分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课下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情况需要教师从多种角度转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引言:语文读物中,不仅仅包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导向,所以教材中的众多课文都是属于诗词、寓言故事等,这都旨在引导小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提升自我素养。通过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可以促进小学生吸收和学习课文内在涵养。
1.让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变得主动起来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带领小学生简单地阅读,而阅读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认识生字,读诵课文而已。但在新课改的应召下,教师不仅仅要使得小学生做到字字熟悉,而且还要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从而使得小学生产生自我阅读意识,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比如,在《拍手歌》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其次在领读的时候注意节奏感,最好做到字字清晰。接着,在读到具有代表数字的文字时,可以先让小学生们用拍手的方式演示文字内容,如在说“你拍一”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用双手拍打一下,然后在“你拍二”的时候再拍打两下,并且以此类推。这样就使得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由于加入了带有节奏感的阅读互动后,逐渐变得活跃起来。虽然对于课本有些语句不太理解,但对于两手有节奏地拍打十分感兴趣,这样会促使小学生对于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从而间接地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
2.利用阅读作业逐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课后布置的语文作业,主要是通过手写的方式完成,而以阅读方式完成的作业布置得较少。这就使得小学生逐渐将语文学习的重点放在写作上面,不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布置一定的阅读作业,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比如,在要讲解《蝴蝶的家》这篇课文前,可以先让小学生在课下提前进行阅读预习,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标注出不理解或不认识的文字。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开放性课文,短文的结尾处是一句回答的语句,说明故事并没有说完,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将自己认为的故事结局写在笔记本上。然后第二天在上课时交给教师检查,并且教师在检查后给予中肯的评价。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的方式,以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意识,从而逐步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3.运用鼓励式阅读教学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无论是在家庭的亲情教育中,还是在学校的应试教育中,批判性教育思想都是占据主导地位。
比如,有些家长在家里帮助小学生做阅读作业时,经常会遇到多次无法纠正小学生的文字发音的问题,导致大发雷霆,并带有批评意味的言语,会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树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就算读错文字发音,也要予以一定的鼓励,从而慢慢地帮助小学生恢复语文阅读的自信心。
又如,有些同学在领读《清平乐·村居》时,很多的小学生经常把“白发谁家翁媪?”其中的“媪”字读错,这就使得小学生在读错后会处于尴尬困窘的状态。而这时,教师就需要先鼓励小学生勇敢地读完全部诗句,然后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这时,小学生就会慢慢松弛紧张的情绪。接着教师需要用鼓励性的言语称赞其发言行为,并且平和地指出阅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小学生建立语文阅读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4.营造感同身受的语文阅读环境
目前,不仅仅需要教师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优质的语文阅读环境,从而可以让小学生尽快进入语文学习中。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对圆明园内原有的珍贵宝物类型进行了简要地介绍,还讲述了珍宝被英法联军抢夺的历史。教师可以在讲解时,可以先给小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清朝签订卖国条约的历史,然后要再说明抢掠圆明园的不止是英法联军,还有德意日奥等总共六国联军。接着,再将学生引导到《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内容中。把小学生带进了一个国仇家恨的阅读环境,让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因国家的积贫成弱而被肆意侵略产生的民族愤怒感和无力感,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最后,在课堂的结尾处教导小学生要学会发奋图强,要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不能总是依靠他人。这样,通过帮助小学生营造优质的语文阅读环境,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5.将课外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阅读极其消耗人的精力和耐力,而小学生普遍存在耐力较差的问题,常常不能静下心去阅读文字。这就需要通过抓住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喜好,然后结合课堂内容进行阅读教学。
比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在上这节课前,让小学生在家中查阅关于开国大典的图文、视频等,让小学生首先对开国大典的历史产生初步的兴趣。然后在上课时,引导小学生主动讲述对开国大典的看法,并在说完看法后对小学生进行言语鼓励。接着,在上课时将重点内容与小学生的观后感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小学生自身对该篇课文的理解深度,同时还会增加阅读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兴趣和习惯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这取决于小学生的先天生理和心理条件,也取决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利用阅读作业、鼓励式教学等多种方法,使得小学生逐步地学会跟随教师的脚步,一步步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爱银.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科技资讯,2016,14(20):95-96.
[2]唐树梅.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及习惯[J].甘肃教育,2018(21):99.
[3]刘良珍.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