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是学生在初中语文阶段学习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它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古典文学之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的中华古代文学的魅力。但是现阶段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缺乏兴趣,其原因在于教师的将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的过于流程化,缺乏趣味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较低,把诗歌学习当成了单一的背诵任务,在学习中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并不能良好的融入诗歌鉴赏教学当中,本文将浅析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一篇诗歌的讲解,应从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字词研究、情感抒发几个角度来进行教学,但是在应试教育当道的今天,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过于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提升,对于诗歌当中的应试知识点讲解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却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和精神,这导致了诗歌讲解的课堂过于枯燥严肃,学生的学习体验严重下降,不能够与教师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知识交互的有效性大幅降低,不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人物形象
在初中教学中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当中描绘的人物,从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的背景入手,这是鉴赏诗歌的基础。教师应该从这些基础做起,让学生从细节开始理解诗歌,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与诗歌内容进行结合,感受诗歌的起伏变化,抓住诗句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面对不理解或者由疑惑的地方要做标注,结合诗歌下面给出的注释通过整体来理解部分有疑惑的地方,然后将诗歌中的文字形象转变为脑海中的任务和场景,进入作者描绘的精神世界当中,充分的体会诗歌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可以从诗歌的内容入手,通过理解基础的词句,在脑海中构建诗人描绘的意象,然后再讲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诗歌时的时代背景。这首诗歌着重描写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农耕的场景,诗人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得到的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虽然成果一般,但是阻挡不了作者的一腔热情,表达了作者不违背初心的自由和畅快,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田园诗人形象。在教师由浅到深的讲解后,学生能够完整的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本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对于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二、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
以诗言志,以歌咏情,创作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是诗歌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鉴赏诗歌的内核。
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只有认识到作者表达的情感,才能够真正明晰作者描写的内容。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诗歌表达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快速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内涵,抓住核心内容进行学习。在诗歌鉴赏中,作者一般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后,学生就能够意识到诗歌当中的意象想要表达什么,进而对诗歌有整体化的认识。
比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旅居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杜甫作为著名的“写实诗人”,其作品严格的遵循律诗的韵律,表达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引发读者的共鸣。教师在讲解该篇目时,应当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几句入手,这几句表达了诗人盼望雨停,又盼望天亮的心情,表面上描写了狂风骤雨和破草屋,实际上折射了当时动荡的国家,然后由这几句对应后面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复兴和渴望百姓安定的殷切期盼,教师从感情入手,分析意象,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整体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由意象入手感知诗歌画面,欣赏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的古典诗歌最擅长的就是将情感抒发与具体的意象进行融合,然后进行情景交融,诗人在诗歌当中表达感情,并且寓情于景,然后带着读者进入自己描绘的精神世界当中,感受诗歌之美,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诗歌的典型艺术表现。每一首诗歌表达的意象都不相同,通过不同的场景来表达诗人的不同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意象入手,关联诗歌当中的意象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加深自身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讲解白居易的《忆江南》这一首诗歌的时候,作者通过欢快明丽的意象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句感知画面之美。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这几个意象当中,作者有层次感的将一副江南春景描绘了出来,表达在了读者的面前,将读者带入了美丽的画卷之中,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强化对诗歌的理解,提升语文修养,扩充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和促进有着积极的帮助和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芳.探究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策略[J].家长(中、下旬刊),2019,(8):168,170.
[2]史京娇.初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