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PC模式的房建工程建造管理 马定辉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马定辉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EPC模式有了很大进展,EPC模式在房建工程建造管理过程中有着很明显的优势,可以确保施工的进度和质量的控制,从而能够保障房建工程的安全性。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金华  3221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EPC模式有了很大进展,EPC模式在房建工程建造管理过程中有着很明显的优势,可以确保施工的进度和质量的控制,从而能够保障房建工程的安全性。论文对EPC模式下的房建工程建造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介绍,希望能够为日后的房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EPC模式;房建工程;建造管理;探索与思考
        引言
        目前我国EPC总承包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总承包商质量管理意识整体较差,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各参与单位之间沟通不畅等。精益建造是精益思想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精益建造具有很多优势,例如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减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浪费、提升项目质量等。将精益建造理论及辅助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
        1基于EPC模式的房建工程建造管理的基本特点
        1.1全工程管理特征
        在EPC模式指导下,在进行房建工程建造管理时,需要具备全过程管理意识。从工程建设前期到工程施工阶段再到竣工验收阶段,都需要进行工程管理。在前期准备阶段,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在向上申报获批的前提下详细的进行现场勘查与设计,接着要签订一系列合同,针对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环节管理内容与标准进行条款制定。而到了工程竣工阶段,要进行工程质量的严格验收与工程安全、成本等的核验,之后要进行工程移交与试运行,确保工程建设整体有效。
        1.2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精益建造是以顾客价值最大化,生产过程浪费最小化,零安全质量事故率为管理目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的生产活动进行价值分析,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源头。同样EPC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是由总承包商以业主需求为目标,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设计、采购、施工、竣工交付等阶段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目标。由此可见,精益建造和EPC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都是以满足业主的需求为目标,二者的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
        1.3重视工程移交管理
        基于工程实际应用情况可知,在基于EPC模式进行管理时,会遇到工程移交这一管理难点,如何把试运行合格的工程移交给业主方成为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对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模式进行分析可知,涉及到工程移交环节时,只要工程试运行合格且已经通过政府竣工备案,承包商就可以直接将工程移交给业主方,移交流程较简洁。而在EPC模式下进行工程移交则会涉及到多个关系主体,在国内体制以及传统观念的约束下,总承包商会将相关权限分配给各个参建方,各方需要进行工程移交确认,才能进行移交,因而移交过程较为复杂。
        2基于EPC模式的房建工程建造管理工作要点
        2.1建立健全管理监督体系
        要想解决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加强对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监督体系。通过建立权责明确、分工明确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可以使相关管理人员、监督人员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才能够服务于工程项目的发展。另外,只有加大对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才能够使相关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管理监督体系的健全不仅对整个房建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于房建工程与EPC模式的进一步结合有帮助。


        2.2智慧安全帽技术
        采用“一云、五端”智慧安全帽进行工人的精细化管理。在安全帽中植入芯片与闸机相关联,实现智能无感精确考勤,解决工人考勤需要带卡、刷卡问题,工人考勤率>90%;安全帽中录入工人身份信息,用于劳务实名制管理,目前项目所有工人均实名登记、实名进出并与人员履历挂钩;植入芯片配合感应系统实时统计各作业面与各工种的数量、人员位置及轨迹信息,帮助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工人调度,平衡资源供给,极大提高现场管理效率;工人长时间滞留会进行滞留提醒,以防发生意外。系统自动记录各工种出工时间,帮助项目商务进行工效对比、窝工分析、派工参考等生产指导。智慧安全帽技术将人员劳务实名制,人员考勤、定位等功能集成化、智慧化,用户黏度大,工人使用率100%,极大提高项目对工人的管理精度及管理效率。
        2.3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是基于精益建造的EPC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和支撑体系。基于精益建造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要求在项目初期就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传递不通畅的壁垒,各利益相关方要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将有关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至信息共享平台,供各单位查阅。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及时准确地传递建设工程中的信息和各种工作指令,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计划偏差,便于对项目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4加强各方合作
        针对我国当前的EPC模式的管理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合同订立方式等都不够成熟,无法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的支持。在实际的房建工程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主管方与监理方的工作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且缺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EPC总承包商的企业建设管理制度,因而房屋建造工程实际管理总是出现问题。基于此,必须对上述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明确各个参建方的职责。作为总承包商,其必须加强与各个分包方的合作,要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清单,划分具体职责,分配各项工作。对于工程中的主要施工环节,更要加强管理,以房屋表面的防水施工为例,各个分包商要分别管理材料质量、施工技术质量等,确保施工具体操作不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同时要建立追责制度,一旦出现问题能落实到相应的分包商以及个人上,各个分包商则要设置独立的管理模块,并签订独立的工程项目责任书。在各个分包商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加强各方合作,才能彰显效益。
        2.5BIM+RFID技术
        目前国内对装配式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对构件从设计到吊装甚至后期运维等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BIM模型关联RFID芯片信息是该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此,将项目C,E区装配式BIM模型按构件厂的深化图纸进行拆分,得到与工厂构件数量一致的拆分模型;为明显辨别构件状态,制定构件状态特征表。在BIM平台中提取模型中唯一的GUID,写入RFID芯片,实现模型构件与RFID芯片的关联。通过外置的扫码枪将实际构件信息及状态写入RFID芯片中,实现外部构件与RFID芯片的关联,最后通过RFID芯片串联整个信息流,在预制构件BIM信息中心库中进行展示。RFID信息管理平台实时更新扫码枪识别和写入的信息,BIM平台与RFID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云端服务器交互信息,除实现构件各阶段的信息管理外,还实现预制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储存、吊装各阶段状态的三维展现及构件信息的可追溯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需要积极地应用EPC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管理人员可以实现精细化与全过程管理。在执行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重视进度管理与成本管理,同时要实现设计与建造环节的融合,加强各方合作,大力培养管理人才,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为EPC管理模式的有效推行提供全方位保障。
        参考文献
        [1]梁列彰.基于EPC模式的房建工程建造管理探索及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5).
        [2]蒲明.浅议房建项目采用EPC模式开发建设[J].居舍,2018(07).
        [3]邵昆.浅议房建项目采用EPC模式开发建设[J].四川建筑,2016,3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