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本文从“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采取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创设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多元评价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意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展开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找到学生思维模式的兴奋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教学《田家四季歌》时,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展现田家四季美景的幻动片,在课上播放给学生看。这些幻灯片中有花开草长、蝴蝶飞舞、麦苗青翠的田园之春,有风吹蝉鸣、采桑喂蚕、插苗栽秧的田园之夏,有天高云淡、稻谷丰收、打谷晒粮的田园之秋,还有农事已尽、笑谈桑麻、大雪覆田的田园之冬。同学们纷纷感叹:“这些图片看起来好有趣啊!”我:“是的,这就是农民伯伯的田园生活了,大家想不想学习今天的课文进一步了解田家四季的农事活动呢?”生:“好啊!”这些鲜活生动、具体形象的图片,不仅迅速吸引了学生的视线,激发出学生探索和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而且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田园四季的农事活动,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教学环节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安排,包括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流程、教学任务等。
教学环节设计对于课堂的效果就如同建筑设计对于建筑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小学阶段,一节语文课一般为45分钟,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课堂的每分每秒,使学生们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比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爬山虎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然后提问学生:“通过课文题目,大家可以知道什么课文主体是什么?”,引导学生重视标题,善于捕捉关键信息。接着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接下来我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找到(1)爬山虎的脚在什么位置,它是什么形状,又是什么样的颜色呢?(2)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且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最后我选出学生代表发言,并且做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使教学成为师生友好互动的双边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
三、采取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是不正确的。每一门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都应是多元化的,语文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在笔者看来,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评价方式要多样。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学生参加过的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都应该包含在评价之中。其次,评价内容要全面。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思想、情感品质等。最后,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重。教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表明,采取多元评价机制,可以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总之,小学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也为了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紧跟教师的步伐,相信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一定会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耿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17(10):25-25.
【2】阴晓敏.关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2017(6):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