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树自然地理环境独特,成就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玉树人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歌尔摸”注重利用打卦的形式进行歌曲演奏,使歌曲的表演内容更加丰富,歌曲演唱形式也独具特色。本文对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把握玉树藏族民歌独特之处,以深入地感受玉树民歌的特色。
关键词: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旋律分析
前言:玉树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民族风情特异,玉树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悠久的发展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名著。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有些学者把汉文译为情卦或者情卜,歌尔摸与传统情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结构和节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歌尔摸涵盖的范围较广,情歌只是歌尔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进行玉树藏族民歌演唱过程中,要注重对歌尔摸的特点做好把握,做好针对性的处理,从而对玉树藏族民歌的特点进行有效体现。
一、玉树藏族民歌的音阶与调式分析
从玉树藏族民歌的特点来看,其旋律与音阶包含的音级数量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其中五声音阶的数量最多。在调式方面,玉树藏族民歌主要以羽调式、宫调式等为主要调式类型。除了五声音阶外,六声音阶的数量也相对较多。结合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的对比来看,六声音阶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了变宫和加清角两种类型,并且主要以羽调式和商调式为主。除此之外,七声音阶的玉树藏族民歌相对较少,其特点与四川的七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1]。从玉树藏族民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其调式调性变化比较单一,出现了调式交替的情况。通过调性的变化,使玉树藏族民歌独具特色,增添了民歌的中性偏阳色彩。
二、玉树藏族民歌的旋律特征分析
玉树藏族民歌在旋法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表现为音阶式的连续级进和波浪式的环绕级进,在连续大跳方面使用的较少。从玉树藏族民歌大跳的应用情况来看,采用了四度跳进和七度跳进的方式,并且以下行跳进的方式较多。从旋律上来看,这使藏族民歌的整体起伏相对较小,并且使音乐表现的更加舒缓自然。在藏族民歌发展过程中,其注重进行抒情,表达内心的情感。从玉树藏族民歌的一些典型代表来看,如《吉祥的日子》、《孔雀马鞍》等,其音域的范围选择在七度和十度之间[2]。同时,联系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的发展特点来看,其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在演奏技法和民歌旋律发展方面,注重利用补充法、贯穿法对民歌的旋律进行突出,从而对音乐语言进行娓娓道来。此外,玉树藏族民歌发展过程中,采取了顶真式的发展模式,其突出了藏族民歌独有的特色。顶真式手法的应用,在藏族民歌‘歌尔摸’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三、民歌‘歌尔摸’的唱腔及衬词分析
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是藏族民歌的一个重要分类,打卦情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歌尔摸在唱腔及趁词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在民歌当中,对唱腔的把握,主要考虑到了歌词自身的节律特点,从而提升歌曲的表现效果。
联系民歌‘歌尔摸’的唱腔及衬词特点来看,玉树藏族民歌采取了打卦式的演唱方法,唱腔以花腔为主,抒情婉转,并采取了环绕级进的方式进行演唱,这使藏族民歌的表达更加有趣,并且对情感进行了有效地抒发。在玉树藏族民歌当中,唱词和乐句的选择上,对旋律进行了加花的方式,从而促进旋律的流动,并且使音乐的发展能够一气呵成[3]。例如在民歌《心花绽放》当中,采取了一进三退的方式,唱词形式多样,长短不一,这使情歌在表达方面,能够对内心情感进行更加有效地流露。
四、节拍与节奏的分析
在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中的节拍以及节奏选择上,其注重对歌舞曲、劳动歌类型进行应用,并且歌舞联动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对情感进行流露。在进行节拍设计过程中,通过采用简单的二拍子方式,能够借助于舞蹈者的舞步,并配合玉树藏族民俗生活情况,对民歌的特色进行有效地展现。在打卦情歌当中,其节拍类型比较丰富,主要由四二拍子、四四拍子、八六拍子等。在进行演唱过程中,常用拖腔的方式进行演唱,从而对情歌的感情基调进行表述。在进行变拍子过程中,主要以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变节拍的方式为主,使节拍表现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在节拍与节奏选择过程中,以打卦情歌《定要等她归来》为例,注重对两类拍子组合的方式进行应用,突出民歌的即兴风格。在节拍与节奏安排上,打卦情歌注重把握自然,突出规整、易于演唱的特点。
除了节拍与节奏之外,关于玉树藏族‘歌尔摸’的分析,曲体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玉树藏族歌尔摸的曲式规模相对较小,并且以两个乐句或是三个乐句构成了基本的曲式结构。在形式选择方面,重复乐段的应用比较普遍,并且通过自由延展的旋律方式,使曲式的表达意思更加突出。 此外,在进行曲体结构安排上,注重对乐句之间进行相互对比,相映成趣。
结束语:综合上述分析来看,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创造及演奏过程中,表现了藏族民歌整体的感情基调,具有民族特色。玉树藏族民歌在发展过程中,其曲目种类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玉树藏族民歌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歌尔摸’同化及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民歌面临失传的危险。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来看,关于‘歌尔摸’的研究,对情感方面虽然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音阶调式、旋法特征、节拍节奏和曲式结构方面缺乏关注,这导致研究比较片面,不利于对玉树藏族民歌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发展。通过联系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的打卦式演唱特点,对其音乐旋法做好把握,有利于对玉树藏族情歌的发展特点做好把握,以推进玉树藏族民歌更好地传承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应秀文.青海玉树藏族民歌音乐特点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3):78-81.
[2]郜鹏.青海玉树地区藏族民歌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05):41-42.
[3]吴莺.论玉树藏族民歌海洋中的珍珠—勒[J].青海师专学报,1987(03):49-52+48.
[基金项目] 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 “玉树藏族民歌‘歌尔摸’搜集、整理及研究”(编号:2018001S)
作者简介:姓名:尕松仁青 任玉树市第二民族中学教师。现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