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永恒话题,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成为教师的重要课题。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能完成当下的阅读教学目标,也为学生阅读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来积累知识、扩大视野,丰富情感体验等进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也都是经过筛选之后文质兼美的优秀内容,是学生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艺术。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认真分析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进行情景创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情景教学是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的重要方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被证实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直观形象是小学生认知事物的主要方式,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小学生本身缺乏足够的学习主动意识和认知能力导致的。情景的展示可以实现从视觉上认知,从情感上吸引的目的。同时文本本身就是通过文字叙述来传达人文情怀和价值情感的。这也可以和文本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一举数得的教育目标。
比如在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军神》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的对应片段,利用画面内容的直观形象和生动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生病受伤体验形成对照,从情感上引发学生对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精神共鸣,进而引导他们进入文本文字的探究活动中,同时在对中心思想和情感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情感态度的浸润和培养。又比如在的古诗词的学习活动中,由于古今差异的存在,学生在诗词内容的理解方面存在很大阻碍。教师可以将诗词内容设计成动画的形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准确理解诗词内容,最终对诗词学习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有效的记忆。由此可见,情景创设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从方面激发和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此,教师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创设适合的情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进行深入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语文阅读是学生通过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从而明确写作方法和技巧、实现情感领悟和鉴赏评价的思维过程。阅读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极具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的阅读不应该停留在文章表面,而是要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深入阅读,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和魅力,促进思维的发散和联想,挖掘学习的潜力,进而实现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也是学生从被动阅读到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阅读主体,指导他们深入阅读和有效阅读。
比如同样在《军神》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品味赏析语言进而深刻体会出军神钢铁意志的涵义,像在“会说话的钢板”这样的语句表达中,学生联系钢板这样的事物特点和文章情感表达的意思联系在一起,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在文章运用中的作用和优势的感知。同样文章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都是学生需要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才能逐步体会其精准性和文学性,全面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才能实现有效的分析和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写作能力才能不断地提升。
三、进行阅读拓展,丰富学生认知视野
随着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深入,语文阅读摆脱应试考试的束缚,教育目标也更加明确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阅读是一项终身需要的能力,学生需要热爱阅读,学会阅读,并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的阅读教学视野不应该局限在教材仅有的内容上,还要通过兴趣激发和方法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知识拓展,全面提升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比如在《草船借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其他的精彩片段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或者通过对其中人物或者事件通过留白的方式吸引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或者知识水平,进行多样的书目推荐和指导策略。为了对学生形成督促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分享会”或者“我的阅读故事”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阅读行为,还能把阅读收获和口语表达进一步转化为个人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课内阅读的经典内容,或者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深化拓展,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总之,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阅读课堂的构建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实践活动中吸取经验,用科学理论指导来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让阅读有趣一点——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楚虹阳.??课外语文.?2016(18)
[2]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研究[J]. 杨娟.??现代交际.?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