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 1王振涵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1王振涵 2郑飞
[导读] 摘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对各行业发展建设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水利工程建设也不例外。
        1新乡黄河河务局长垣黄河河务局  河南长垣  453400 2河南黄蒲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长垣  453400
        摘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对各行业发展建设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水利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在防汛工程建设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防汛工程对信息的准确性掌握,大大降低汛期时所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这也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相关技术人员的一种挑战,可以从被动抗洪转为主动防汛,真正意义上推动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建设;防汛;信息技术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异,洪涝灾害日趋增多,但我国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而且政府在水利防汛方面的投入比重也越来越大。将信息、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防汛工作,能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应对洪涝灾害,降低损失。
        1 水利防汛信息化技术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管理与维护,更加可以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速度之快,从某种问题上来讲所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逐渐明显,需要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来增强防汛作业的顺利开展,为防汛工作提供信息化技术的支持。通过针对不同区域利用信息化技术来统计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大大提高防汛工程作业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政策的原则“安全第一、以防为主、常备不懈、全力抢险”无论是防汛还是抢险都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遵循客观事实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防汛工作争取主动权,将损失降低在可控范围内[1]。
        2将防汛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防汛工作中不仅能从整体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者的工作效率,而且能保证工作人员快速掌握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信息,进而为其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保证其能提出最有效的措施。同时,能调节各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保障防汛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实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3 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特点
        3.1 精确性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防汛作业的顺利开展,这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是亟待解决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计算机技术与卫星的同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防汛的准确性和精准性。同时这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抗干扰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技术的抗干扰性比一般的设备技术要好很多,因为自身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针对职工的能力素质、身体健康等指标进行合理的数据采集,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预测,从而为其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4 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具体表现
        4.1 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与传统技术进行比较,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能够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与网络连接后,可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所需数据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并且可以向我国各个区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心传输与整合数据,还可以为水利防汛工作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满足水利防汛工作需求的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防汛问题,可以通过该数据库调取数据,从而快速制定治理措施。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实际建设进度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在保障数据信息真实性的同时,全面提升水利防汛工作的工作质量[3]。


        4.2 积极运用水文信息数据库
        建国以来我国各主要流域均累积了几十年的水文观测数据,随着近年水雨情测站的不断建立,这些水文数据库还在不断增加、扩大。这些数据作为宝贵的防汛基础资源,要能够充分利用必须具备两个明显特征,即观测数据的数字化及网络化。数字化主要为便于检索,网络化主要为便于传输,这两个特征为水文数据的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防汛工作中的一些参数的确定,如各类水位、雨量、流量的特征值、降雨径流时间等,均需通过原始的水文数据进行演算确定。这些特征数据对与预报数据、相关防洪排涝设施的工情相比较,即可为防汛决策提供指导。目前水文部门在水文数据库的建立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建立起了联网的大数据库[4]。
        4.3智能云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21 世纪,智能云技术是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与人工智能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智能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现代水利防汛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降水预警测报系统、末端传感器降水观测系统等,使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得以广泛实施。其中,含沙量、水位、雨量、温度、墒情等检测设备共同组成了末端传感器。借助它分布面大、分布范围广、分布位置偏远的优点,可以将大量的信息通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采集并传输至防汛监控中心和决策机构。短波、GPRS、卫星等组网技术共同组成了传感器中所包含的智能通讯技术。相对于卫星联网费用成本较高且必须占用特定的通讯频道的短波传感来说,GPRS 具有组网非常灵活而且成本低、能方便快捷地采集原始数据、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没有中控和站点的距离限制等优点,因此其可以广泛使用。无论采取哪种传感方式,都必须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可靠和安全。由于大多数的设备采集数据主要依靠机器操作,因此如果机器异常,则会使数据出现错误,以至于整个决策发生重大错误。综上,智能信息技术尤其是GPRS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中具有不替代的作用[5]。
        4.4 积极运用防汛视频会商系统
        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发展,防汛视频会商系统被水利防汛工作全面运用。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将超文本信息以具体的图像和视频将实际内容呈现出来。会商信息系统具有便利性、相互交叉性、动态性。水利防汛工程就是利用会商这些特点,在与互联网进行链接的状态下,对异地的防汛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将最终的结果以文字、图像、视频或者音频等形式传输到水利防汛管理中心。
        4.5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防汛指挥、决策系统中的运用
        在水利防汛工程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准确采集防汛工程建设的大量信息,将多种信息进行全面整合后进行具体分析。此外,在水利工程防汛工作中,应积极运用监测技术对防汛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根据不同的状况运用不同的防汛措施,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帮助施工人员减少工作量,简化工作难度,这也是现阶段水利防汛工作顺利开展的要求[6]。
        结束语
        随着经济改革的快速发展与创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加强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能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工作效率,而且能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洪戬. 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8(10):71.
        [2] 黄开春. 微探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低碳世界,2018(1):159.
        [3]张志勇. 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6):133-134.
        [4]张立霞.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经济导刊,2018(15):28.
        [5]杜加军,孙明.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浅析[J].居舍,2018(8):37.
        [6]晏得勋. 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8):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