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策略,助力美术欣赏课堂 ——优化美术课堂欣赏教学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3期   作者:章双双
[导读] 一幅作品该如何欣赏?
        【摘要】一幅作品该如何欣赏?如何从作品的表面来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做为一位美术教师,我也是常常思考这一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教师讲授过于专业、讲授的时间过长,课堂过于枯燥,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较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因而如何让学生自主欣赏作品成为美术教育的艰巨任务。笔者经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看”策略: 一看,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二看,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三看,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三看”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从而助力美术欣赏课堂。
        【关键词】三看策略  助力  美术欣赏
        俗话说,“仁者见任,智者见智”美术课亦然,美术课有许多要欣赏的图片作品,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
一看,画面直观欣赏的欣赏,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上课时,教师可以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在课堂中情景的创设,师生的互动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一)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设计来渲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动漫宝宝》、《我们喜欢的动画形象》等课时,教师和学生近乎以一种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一问一答或者一问多答进行欣赏教学,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富有诱导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看”中解惑,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得到了发展,学生的视觉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艺术修养得到了提升。
(二)在师生互动中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怎样建立有效的互动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沟通,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对话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新教学体制已逐步取代了旧教学体制。而高效的教学的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更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如,在学习《江南名居》一课时,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了江南的民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看,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即形式分析,这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法,使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的艺术风格特色。
(一)在对比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对比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将一些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对比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感受欣赏美,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如,在《美术万花筒——走进大师康定斯基》的教学中,在欣赏俄罗斯的画家康定斯基的早期时期的作品《即兴创作》 1910,与成熟时期的作品《构成8号》 1928,在这2章图片的对比中,老师提出了3个问题:“(1)对比欣赏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说说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2)可以用两个精简的词语分别概括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吗?(3)根据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画家的内心情感如何?”在对比欣赏中,学生展开了讨论,总结出:艺术家作品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如果没有作品的对比欣赏,就很难想象学生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二)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上课时,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有什么疑问,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唤醒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正确鉴赏美。当教师给学生搭建了平台的时候,学生才会有精彩的对话,才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要有效地上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欣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不断地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从而达到益智增识,提高文化修养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看,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作品思想内容就是意蕴解释,这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一)在音乐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荀况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美术欣赏中有机地把音乐和图片放映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达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同时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接受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
(二)在教师讲解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历史与艺术是一种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每一时期其政治、经济、科学、人文是艺术发展的前提,而艺术又从某一侧面反映其相应时期的社会背景。因此教师应结合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来指导学生欣赏,学生才能理准确地把握欣赏作品的角度与准绳,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作品之“美”之“理”。如,在学习《徐悲鸿与奔马》一课时,在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通过教师的诉说,学生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了徐悲鸿的《奔马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参考文献:
[1]李力加,章献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夏雪梅.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