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更新了体育教学观念,小学体育创新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对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给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分别是探寻有效的准备活动;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课堂教学的强化;围绕重难点做好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小学生
在应试教育主宰的时代,体育课一直都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相关机构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这位我们敲醒了警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为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严格按照实际情形,主动转变观念,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良好发展。因而探究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非常必要。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以下,笔者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简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探寻有效的准备活动
在以往,准备活动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准备活动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在笔者看来,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在内容安排、组织方式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主教材学习的需要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性。
有效的准备活动应该具有这样几个条件:第一,内容丰富、活动身心。热身是准备活动最直接的目的。所以,准备活动内容应该针对学生热身需要而安排,如慢跑、徒手体操、器械操、游戏、基础技能练习等,这些准备活动的安排都必须以热身为主要任务,达到活动学生肢体、心理,为主教材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身心状态。为调动学生参与准备活动的热情,教师必须思考活动内容的新颖性和活动性,即创新性和全面参与性。第二,提高技能、衔接有效。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与基本部分教材相衔接,自然过渡,为主教材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在课堂准备部分,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来选择活动内容,使所选的内容能和课堂的环节环环相扣,又能使所活动的内容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在活动、游戏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体会到学习内容的一些技术动作,作为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前奏,起到铺垫的作用,为课堂的教学过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负荷适当,保障安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应该是由“静”至“动”的过程,准备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安全活动为首,通过合理的组织方法和适当运动负荷的活动,让学生的身心逐渐适合教学的要求。如果安排的活动负荷过大,学生不仅不能起到身体“准备”的效果,还会因为体能的提前消耗而影响主教材学习的效果,更甚者因为运动负荷突然增加容,学生容易出现身体伤害事故。
二、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体育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更深入分析教材、了解学情和掌握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选择运用合理的方法,实施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比如,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启发、示范启发、练习启发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学习,诱导学生把动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作的过程和技术的要点。在课堂中,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小学体操技巧“前滚翻”的学习,教师通过实物篮球的滚动让学生认识要滚动圆滑,就要像球一样“团身”。学生在看球滚动环节,会去思考如何“团身”紧,像球那样才会滚动起来。再比如,体育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可以在教师有意创设的矛盾中得以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在学生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以获得正确的技术动作。
如小学四年级“跳跃:跨越式跳高”的教学,教师创设“你会如何跳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问题,学生在初步体验学习中会采用多种形式的跳过方式,这无形中形成一定的矛盾冲突,最后学生思考解决办法。
三、做好课堂教学的强化
强化在体育课堂内随处可见,特别是当前新课程标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去发现学生的亮点,并及时驾驭强化,给学生的学习树立信心、或树立好的榜样、或组织竞赛活动等,这些有意无意、或多或少的教学行为就是在运用强化技术。
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技术运用的时机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而实施的。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当学生课堂学习分散注意力时、当学生对某个练习出现疲劳时等,及时给予强化,让学生关注课堂、关注学习,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如:在小学的单双脚跳课中,学生掌握并多次练习后,有的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降低、注意力分散,这时安排竞赛的环节。合理运用教学强化技术,要保证教学强化的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体育课堂中,受教学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教师更要关注强化技术的运用方法,让学生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
四、围绕重难点做好教学设计
我们都知道,体育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指标,体育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重难点突破是为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手段与方法。那么新课程改革下,究竟如何围绕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呢?
首先,要正确分析教材和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在分析教材之后确定教学目标,后确定、分析教学重难点,针对重难点设计解决办法。如:“跳跃:跨越式跳高”第一课次教学设计,跨越越式跳高分为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四部分,重点是“单脚起跳、两脚依次过杆”,难点是“起跳蹬地充分、上下肢协调”。那么,针对教材分析和重难点的确定,要突出“单脚起跳且蹬地充分、两脚依次过杆、上下肢协调发力”,在准备活动中可以设计“在准备活动中单脚起跳的活动;准备活动中单脚蹬地,另一脚上抬练习;这两个跑动中的练习要求双手向上摆动;这个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达成确定起跳脚、上下肢协调用力的目的”,在基本环节教学中设计“斜向的横杆:远端高—起跳后摆动腿高抬,近端高—蹬地充分”,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其次,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练习方式方法。我们都知道,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重要前提之一,面对不同的学生,同样教学内容的练习方式方式是不同的。如,“羽毛球:上网步法”课,学生的方位感和方向感不强,那么在设计上网步法时,我们可以在每位学生站立的位置画上“米”字(横笔划下方是“前”——上网),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划“上网三个方向”笔画,这样的练习场地只要教师说:我们朝红色笔画方向蹬跨一步,……。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动作的方向,并能迅速完成动作。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体育教学应该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教学的优化,创新自己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使体育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锻炼种下健康的种子。笔者以上所言仅仅是个人的经验之谈,并不全面,还望诸位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到真正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使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振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11):70-71.
[2]任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创新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