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心理品质障碍的儿童,对其表现的不良行为和异常心理现象进行诊断与分析,倾听儿童的表达、观察儿童作业、深入儿童心灵世界,并在教学中进行艺术干预及治疗,完善学生人格,美化其心灵,促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艺术治疗 绘画 心灵 自信 习惯 意志
艺术是儿童心理成长的源泉,学校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我尽量做一个有心人,通过绘画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有意识地发掘一些儿童从画中表现出来的心灵世界,加以鼓励、强化和引导,激发儿童的自信心,并把这种激发出来的自信心延伸到儿童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其他情境中去,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给自由
一年级有个女同学,平时感觉是个很胆小、害羞的人,每次做作业总是自涂自画,完全不理会老师提出的要求。一次作业中,我发现作业画面(图①)画着四个人在玩耍,但中间那个人却用黑色涂得全黑。我问为什么把人涂黑了,她没出声,在我的追问下,看到她的眼眶瞬间红了,怯生生地望着我。我心里一惊,马上改口“这个是谁呢?”,她没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指着旁边的两个人说那是她爸爸和两个姐姐。“你们在哪里啊?”“在公园。”“爸爸有没有经常带你们去公园玩呢?”她摇摇头。之后她又在那幅画的背面另外画了一幅(图②)。下课后,我从她的班主任口中了解她的家里情况。原来,她妈妈的心理有些问题,她爸爸平时也很少关心她,家庭因素造成了她性格的不完整。她把代表自己的那个人像涂黑了,掩饰自己的渴望,她画的爸爸和她们姐妹去公园玩的这幅画,是她内心渴望的反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胆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与人的气质关系较密切,它是在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作为美术老师,很有必要通过学生作品洞悉儿童的内心世界,对作品加以理解。对这类学生能做的,是在课堂上给予广泛的自由,让他们通过绘画自由地抒发心中所想,帮助他们走出胆怯,而不是大声指责、嘲笑。因为儿童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她通过绘画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我的畅想,使她的情感得以宣泄,满足情感的需求。
图① 图②
二、加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发展的心理基础。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因缺乏自信而无法做得更好。在学生完成的作业中可以很容易看出绘画者是否是个有自信的人。例如有些同学把画画得很小(图③),只占可用空间的一小部分,而且大都在下半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说这种布局显示儿童缺乏自信,有很大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相反,自信、有安全感的儿童创造出的形象则能很好地把握其大小、位置等。
.png)
图③
三、养习惯
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认真细致地画画,我每节课根据画面效果的丰富程度评选少量的优秀作业;为了纠正部分同学不爱护画纸、作业本的坏习惯,我除了在学生进行作业时的巡视中,经常有意识地表扬画面整洁、干净的同学外,还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批改作业,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作业本和其他同学的区别,自觉改掉坏习惯;在期末还评选“最完好作业本”和“优秀作业”,并进行表彰奖励。我通过这些举措来激励学生注意保持画面整洁,保存好自己的画纸和作业本,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铸勇敢
勇敢是意志力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兴趣是意志力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儿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是意志力形成最关键的一点。
针对小吴怕图颜色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作业时,我特意为小吴准备了几张刮画纸,让她尝试在纸上做作业,她体验到刮画纸色彩的趣味性,越刮越有兴趣。在作业点评时,我故意问她:“你是怎样画出这么漂亮的色彩的?”“我只是随便刮刮,它就出来了。”“你能挖掘出这么漂亮的色彩,说明你对色彩的感觉很棒,本领挺高的,老师相信你也能画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来。”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她逐渐能独自用颜色从点点、画线到画块面,在作业过程中,涂颜色表现得很积极,画面效果也很好。
五、学会爱
教育的意义应该在于培养思想品德良好和学习优异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人类。我校小李同学由于父母离异,与父生活,父亲脾气暴躁,他经常挨打挨骂,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每次美术作业,他画的总是超人打怪兽的暴力场面,如何才能改变他作业的想法呢?我细心研究他的画,看到画面里超人都能战胜怪兽,说明他的人品还是挺好的,有正义感。这不是一个很好转变他的契机吗?
在课堂作业时我对小李进行个别辅导,为了减弱他对暴力的敏感度,我引导他说:超人既然能战胜怪兽,必然能战胜害虫。新的题材触发了他的兴趣,他也乐意转换超人消灭害虫的画面;我又引导他害虫是伤害花的坏蛋,既然超人有这么强大的威力,应该能保护好花,他就画了表现出超人作为护花使者的画面;最后引导他:人们都说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花,超人是花的保护神,说明超人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而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应当也是心地善良的,所以我们相信超人是善良的,人也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我的不断引导下,小李画面内容慢慢有所改变,不再是表现暴力的画面,对他这个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
综上所述,美术教师虽然没有心理治疗的资格,但我们通过学习相关艺术治疗知识,研究案例,关注学生的异常表现,在绘画教学中尽可能地对表现出不良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学生进行矫正或干预,使儿童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不当言行得以纠正,美好的性情得以陶冶,身心得到荡涤,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资料:
《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孟沛欣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
《美术治疗-艺术治疗入门丛书》】(英)爱德华兹 著,缪青,巩丽群,柳岚心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辅导》范琼芳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