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进行,在数学学习课堂中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学教学课堂需要。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需要教师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地位,以学生为本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建立起高效的数学教学模式。为此,就需要数学教师重视导入环节,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构建数学体系和数学思维。
关键词:高中阶段;高中数学;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导入的重点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如何利用课堂导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新时期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教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构建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就对了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直接地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所学的课题和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在运用课程直接导入也就是讲授法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后续课程内容做好铺垫,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整体效率[1]。
以“单位圆与任意角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一课为例,教师应该提前做好贝壳准备,将初中教材中所提到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知识作为导入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教学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设计相应题目,引出本节课所需要讲解的高中数学知识。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直角三角形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到三角函数上;在学习“角”这一概念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研究“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依托提问的形式,教师实现层层铺垫,在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引入新数学知识的学习,建构新逻辑思维结构,确保思维内容与课程知识的前后一致、前后衔接,确保学生能够快速进行知识迁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帮助学生在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中建立起联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从课堂导入入手,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程导入环节的有效性和效率[2]。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于“等差数列”的理解与认识,更好地锻炼学生关联日常生活的能力。以“等差数列”为例,教师就需要以去电影院看电影为例,电影院的座位号分别为2,4,6,8,10,12...,加深学生对于数列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日历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本月月历的展示图,分别对日历中行、列中的数字进行读取,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公式,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应用性的理解。
三、情境导入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知识讲解法,不仅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而且可能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生本教学理念相违背。为此,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以“不等式”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数学教材课本中的相撞、相遇问题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如选择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司机甲”“司机乙”和交警的角色。当两车相撞之后,由扮演“交警”的学生判断哪一位司机是超速驾驶,如果这位扮演“交警”的学生无法判断出哪一位学生是超速驾驶,可以向全班同学求助,让知道答案的学生扮演“目击证人”,对“案件”进行说明即求解。通过角色扮演的模式,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并且提高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程度,提高课堂导入的实际效果。
四、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科学技术应用领域更为广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尝试更为普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直观性。此外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辅助条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满足学生多感官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例如在学习“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月食”的动画,将月亮变化作为课程的导入内容,使得学生对于动画的兴趣转移到圆的学习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所设计实施的课堂导入形式都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和使用导入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出发,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降低其对于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参考文献:
[1]毕雪云[1]. 生本理念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J]. 明日, 2019(6):0060-0060.
[2]宋志云. 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J]. 新课程, 2019(4):217-217.
[3]周剑. 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新课程(中), 2019(3).
[4]丁荣. 生本理念下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