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们在课堂中点燃音乐的火花,激发对音乐的热度,还要在课堂活动中与同学们运用音乐的形式尽情交流,让学生在快乐音符中找寻灵感。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运用新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及自身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非洲鼓;音乐课堂;"灵"与"动"
一、以小突破点到全面认知,在熟知基础上更新优化,激发“灵”感创作
(一)由小入口方式转变为扩展视野
针对非洲鼓的授课过程,首先要对乐器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有趣的非洲鼓》教学课程,主要针对高中学生而进行的,年级较高的学生对基本的乐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针对高中生的年龄阶段而言,对乐器知识的基本了解及接受能力较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点作为非洲鼓的授课入口。音乐老师可以先将乐器——非洲鼓,展示给同学们,互相交流有关非洲鼓的历史文化及民族风情;然后让学生们叙述自身印象中的非洲是怎样的,随着老师手中的非洲鼓快乐节拍的同时,感受非洲鼓欢快的乐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向学生们展示有关乐器鼓的种类、功能、用途等相关知识;在了解非洲鼓的同时可以相对应的向学生们展示非洲神秘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为学生们带来一段具有特色的非洲鼓演奏,在课堂互动中强化非洲音乐带来的神秘色彩;最后让同学们拿起非洲鼓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简单的节拍进行实践[1]。
在音乐课的授课过程中,利用这种实践过程带动课堂中的气氛,只要有触及到乐器类型的课程要给同学们更多的乐器接触及自身感受,充分的互相交流及沟通相比较于教师单方面的授课更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内在含义的理解。利用非洲鼓这种乐器作为课堂中的突破口,以小小的乐器为核心,来展示对非洲文化全面的了解,不仅打开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探索,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对非洲鼓在非洲地区的生活及历史文化的地位有新的认知。用心去感悟非洲鼓在敲击拍打中所蕴含的意义,尝试着让学生们也带着这种神秘的蕴意用拍鼓的形式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二)在熟知基础上更新优化
随着时代更新,在教育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作能力及创新思维,在音乐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更好的为学生在音乐的道路上提供发展空间。然而非洲鼓是作为这次课堂中的主角,在学生的印象中,鼓是熟知的一种乐器,然而非洲鼓,这种来自异国他乡的乐器让学生对它的认知并不是这么熟悉,因此,利用学生熟知的乐器鼓,到带着神秘陌生色彩的非洲鼓,从欣赏老师纯正的演绎到学生亲身尝试感受非洲鼓这种乐器带来的蕴意和律感。让学生在对乐器及异国文化的陌生转化为初步认知,让新型教学取代传统教学,利用这种形式带动音乐课堂的整体气氛,随着非洲鼓欢快的节拍,在《有趣的非洲鼓》课程中,明确的体现“灵”与“动”的默契配合,使学生对非洲鼓神秘陌生的异国文化更好的理解和尊重[2]。
兴趣是每个学科中的魅力,为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只有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模式,加强对音乐的创新,充分利用音乐中蕴含的这种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对非洲鼓的敲击拍打中促进课堂实践的显著效果。
二、在实践中体验跃“动”律感
(一)在聆听中创建初步意识
在非洲,鼓是人们的另一种语言,也是一种融入舞蹈的肢体语言。在有节奏的敲击声同时,是传达非洲人们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们试着聆听结合非洲鼓乐器演绎的一首很经典的民谣歌曲,例如:宋冬野的《安和桥》,是一首让高中生们熟知的民谣歌曲,歌曲的前奏中具有深沉的抒情表达,非洲鼓伴奏鼓点的声声敲击在脑海中回荡,美妙至极。在鼓声与人声的完美结合下,非洲鼓这个体积小巧的简单乐器,能在伴奏中显得如此优美。让学生们聆听运用非洲鼓演绎的民谣歌曲,用心体会音乐中独特的韵律,在音乐听后感的互相交流中,作曲中使用的乐器种类及分别代表的用意,让学生在乐器演绎中用非洲鼓敲击声搭建一座音乐桥梁,让思想意识在这座音乐的桥梁上互相传递着“动”起来。
(二)与节奏游戏相融合
经过了对非洲民间音乐的聆听,在听后感的思想中互相传递,趁着学生在非洲鼓敲击节拍活跃的感受中组织加入具有节奏互动的小型游戏。灵活转换着各种教学模式,将教学步伐由缓慢的小碎步逐渐转变成大步向前,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在非洲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这种独特的乐器来表达出另一种语言。在练习过程中,将节奏上的变化,速度上的变化及拍击力度上的变化由快到慢、由强到弱、由紧到松,让学生在演绎非洲鼓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乐器像人类一样具有神奇的表达能力。这种富有趣味且带有节奏感的小游戏更能让学生们在课堂状态中跃“动”起来[3]。
(三)注入情感伴奏
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是学习中重要关键。当对使用音乐中的节奏特点来复习曾经学习过的歌曲,运用不同情感方式的伴奏,不仅能让学生用另一状态去感受同一首歌曲,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伴奏的热爱。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融入情感的伴奏,这时的歌曲是从节拍的律动到情感的转变,也让学生在情感中“动”起来[4]。
三、师生互动合奏,思想情感的传递交流
在《有趣的非洲鼓》课程中,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内容,还提高了乐器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在跟随音乐节奏注入情感方式的同时,上演一场师生大合奏无疑是音乐教学中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灵与动的相互融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老师与学生们互相合作的同时,自身情感瞬间升华,相比较于网络教学有很多的不同因素,能与学生进行直观的互动,与有着屏幕相隔的虚拟模式的互动交流所产生的收获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利用非洲鼓乐器的互动过程中开展师生合奏的方式提高音乐课堂的情感氛围,从而实现了“灵”与“动”的互相融合。
在师生合奏中,先让学生们着手掌握相对简单的节奏,以熟练掌握运用鼓点的韵律来表达节奏为目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能够获得课堂满足感。将乐曲中的声部节奏演绎完毕,重新进行节奏声部的分工,将合作意识的独奏作为大合奏的原则,每人的独奏都将参与这场合奏中来,让学生对合奏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认知。
在进行了众多的基础过程之后,迎来的就是首次合奏的互动。与学生的合奏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自身角色,当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演奏中,教师在这场合奏中也随之改变着配合学生们,这种气氛下让学生能更好的完成合奏形式的演奏[5]。
不言而喻,这种形式下的师生合奏完美效果被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这场有趣即生动的音乐课堂的体现来看,以简单的鼓点节奏至完美的互动合奏,是音乐教学中关键环节所在,让学生们获得较大的课堂满足感和成就感。
结论:《有趣的非洲鼓》音乐课程在充分运用了新型互动的教学模式后,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下健康成长吸取营养,还能使在韵律中所激发的灵感带动思想情感,从而陶冶了学生自身的状态和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由小入口转变为大视野,以“灵”与“动”的相互契合,让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这座充满音乐知识的桥梁上互相传递着。
参考文献:
[1]周游.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非洲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8,(7):24.
[2]赵孟超 甘婷.非洲鼓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以云南省丽江市大研古镇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9):169.
[3]王春杰.非洲音乐的特点及影响[J].大舞台,2011,(7):91-92.
[4]吴尚勇.用心灵感悟非洲音乐之美——《非洲鼓乐》教学点评[J].中国音乐教育,2013,(1):24-25.
[5]赵方.浅谈非洲鼓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21):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