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之一。我们要通过传统武术进校园,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通过学武以修德、练武以健身、习武以强志、演武以展美、悟武以育智,使小学生对传统武术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提高小学生品德修养、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审美能力,智力水平,以达到磨炼意志、健康身心、完善人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武术 核心素养 价值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之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他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这既包括学习成绩、创新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和体育精神”。
一、学武以修德
“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自古以来,中华武术都倡导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把“礼”与“德”作为习练武术的格言,中华武术的“礼德”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缩影,隐藏着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的纪律性、和谐人际关系、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学校的传统武术教学和展示主要利用学校每天的晨练和大课间时间进行。在传统武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习武时的纪律,如不随意说笑、不随意缺席等,增强了学生的纪律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传统武术练习效果的评比,每个班的孩子不能有一个掉队,在此过程中,孩子会互相帮助,共同习武、共同进步,既和谐了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又培养了孩子的集体主义意识;在大课间学生习武之前,我们先对传统武术内容、历史及其发展进行简介,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加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
二、练武以健身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强,这个阶段的力量练习可使梭状肌加长,肌肉、肌间协调性得到改善。武术中各种形式的翻转、腾越和踢腿、出拳正符合少年儿童下肢弹跳力、腰腹力量和快速力量非常有效的力量练习的要求。武术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对人体的柔韧、速度、力量、速度、灵敏度、耐力以及动作节奏的把握等各方面都要求极高,它要求人体的各个部位都要参与期中。
小学生的的骨骼和韧带柔软,关节活动范围大,正处于发展柔韧素质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抓住他们这个敏感期,让他们在习武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武术动作丰富,技术复杂,练习中动作变化多样,快慢结合,刚柔并济,起伏有致,动静相间。
小学生通过武术动作的练习,不但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而且能够使其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随着动、静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增强其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均衡性,大大提高小学生身体应急的反应能力。
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基本功练习费时费力,不能立竿见影,需要学生每天坚持,比如每天的5分钟“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训练,不仅规范了学生的站姿、坐姿、行姿,还锻炼了学生的耐力,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习武以强志
古人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它强调的是武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传统武术基本功的训练不仅是对个人体能的考验,更是对个人意志力的锻炼。譬如说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四平马步桩功的练习:要求四平、四到,意守丹田,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着有效的平衡,让学生通过对动作练习与掌握,提高其情绪调控能力,增强其信心及意志力。
当某些学生出现逃避、不安、害怕等情绪时,我们的教师就要停止这些简单枯燥的练习,结合这些动作,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厌练情绪得到缓解,学生受挫的心理也能慢慢得到恢复。
小学生在学习传统武术的过程中,不仅有“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而且还有情感和智力的投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特别是对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知难而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尤为明显。
由此可见,传统武术所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精神外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意志,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 演武以展美
社会文明发展的今天,武术不再单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提高自己的进攻和防御能力,也成了一种具有较高审美意义的经典艺术形式。
传统武术强调“神形兼备”,“神形兼备”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集中反映。“形”是指武术运动中的整体外部形象或状态,它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止的。“神”是人的精神、意志、心态等,它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藏不露的。以太极为例,太极动静结合、快慢有度、起落有势、刚柔相济,通过动作的收取度,展现人的形体美。同时,动静、快慢、起落、刚柔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体现了于无形中起有形变化、层次分明、韵味悠长的“神美”。学生以演练或表演的形式展示太极,让他们切身体验“形美”,用心感受“神美”,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五、悟武以育智
传统武术根植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参悟武术奥秘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心理学认为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五个因素构成。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传统武术教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五因素智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传统武术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传统武术教学以讲解演示为主,当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学生就要集中注意力对教师的动作示范进行仔细观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武术动作进行多次练习记忆加工,在反复的动作练习中自然而然地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因此,学习传统武术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其次,传统武术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以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力为基础。创新,它本来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小学生的创新则表现为“主动”和“学习”。传统武术进校园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传统武术教学和练习。这种游戏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游戏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武术变得主动。
另外,传统武术的“形”来源于自然,我们在教授孩子学习传统武术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个“形”像自然界的什么动物、什么情形下发生的动作等,同时又发散了孩子的思维。在孩子习得了一些基本功后,可以让孩子自己创编武术组合。以“拳”、“掌”、“勾”为例,我们在教学时设计一个类似“功夫熊猫”的故事,在故事的教学中引出“拳”、“掌”、“勾”,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设计闯关游戏等。对于学得快又好的孩子可以鼓励他自己创编武术动作。通过游戏、模拟场景、融合其他学科的方法,增强学生在学习传统武术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武术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进校园,通过指导小学生对传统武术技理、技法的传授以及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解读,孩子们既传承了传统武术“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又将这些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学习与现实生活之中,不断发扬和创新,让小学生在深刻地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身心素质、审美能力、智力水平等核心素养,让他们传承中国传统精神,拥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徐.武术的人格塑造功能[J].中华武术,2004(1).
[2]陈金.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
[3]邢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