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素养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8期   作者:张应飞
[导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行业的一大主体,教师群体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我国教育的成败和祖国的未来。中学政治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而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学生思想发展特点需要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所强调的正是知识理性、道德情感和审美判断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师;职业素养;培养
        中学政治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而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学生思想发展特点需要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所强调的正是知识理性、道德情感和审美判断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所以,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应该以此为方向,并且要从实践层面落实这三方面的内容。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扎实的专业知识
        首先,教师要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中学政治教师对课程最高价值的信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信仰对教师来说起着课程观的作用,是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求,是教师对课程已知或未知领域的价值取向,是教师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精神支柱。
        其次,要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这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要求,更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自身需要。
        二、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爱与自我素养的尊重
        首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与热爱。德育的本质就在于引导人超越自己的个体性。通过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满足中学生现实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和促进人与人相互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这种角色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本质,是课程实施所努力追求的根本目标,是教师整个角色活动的出发点。
        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与热爱是教师对课程实施在教师与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尊重和信服,是其职业素养的根本准则与职业身份的主要标志。不断地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验中学生成长经历,在课程改革要求中反省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来自不同方面的正面教育在学生个体身上产生统一、明确和持续的作用,使学生的言行同其社会关系和社会需要协调一致。
        其次,对自我品格与素养的尊重和关切。作为一种教育文化,中学政治教师的品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教师权威,更应自觉建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教师身份的合法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权威性与合法性建立在教师对自我品格与素养的尊重与关怀的基础之上。
        对于教师的职业而言,其内在基础是教师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

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发展中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课程变革的复杂与曲折发展中形成并坚守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教师对自我品格与素养的尊重与完善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凸显了其重要性。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才有可能获得自我认可与学生的尊重,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自身的职业理性精神。
        三、对课程审美价值的体现与创造
        中学政治课程审美价值的意义在于创造教学的最高价值——学生全面与和谐发展的个性。教师通过思想交流中的和谐之美、教学艺术之美和外部形象之美,促进中学生个体的思想发展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个性品质的独立与符合社会需要的和谐,从而使学生在发展中理性对待社会存在的负面问题,避免不良影响,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首先,教学思想中的审美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呈现出相互激荡之势。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宣传教育要展现出一种更加特别的张力。中学教师必须采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手段,在增强思想力量的审美价值上发挥更大的功能。特别是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尊重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思想,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这有助于国家主导教育思想与中学生思想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新尺度和新规定,在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规律,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在把握现实与创造未来中达到思想与心灵的自由。
        其次,教学艺术与外在形象的审美价值。中学政治课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艺术之美与外在形象之美。中学政治课程的实施过程,既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又是一个系统的思想信息传播与沟通过程,教师作为媒介发挥着思想的传递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大众媒介和人际媒介等优势组成统一的思想传播系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此,思想传播的艺术与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外在形象已经成为其教育思维、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精神面貌的外在显现,教师的教学风格、言行品味与气质在学生眼中直接与课程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当下中学生的认知呈现声像化特点的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外在形象在他们的意识中就是课程的象征。
        毫无疑问,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角色定位不断整合、完善的过程。中学政治教师要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科学地、综合地调整角色意识,做好角色定位,在角色行为中努力达到教育教学真、善、美的统一,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品质,增强中学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周积宁.教师专业素养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2004,(1)
[4]郑永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