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学科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主体教育思想的主渠道、主阵地。两年的自主学习方式策略研究,不仅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学习模式,形成一套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良好策略,而且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自能学习、自能阅读、自能习作”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 课堂 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1、做民主的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基础。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
2、关爱每一个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和学习活动。小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喜欢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活动和竞赛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组织课本剧表演、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成语大王、自编小报等学习活动和竞赛。教师还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组织一些学习活动。除传统的与音乐学科(唱一唱)、美术学科(画一画)等整合外,当前更要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电脑房上的语文网络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科学合理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学生个体的变化发展,要减少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生自我的纵向比较。
二、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预习的要求是: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借助工具书以及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会在阅读课文时在书上作一些标注(包括质疑),会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对学习课文有帮助的信息。教师可针对以上要求布置一些可操作的细致的预习作业,坚持训练,使学生内化为方法,养成习惯。
2、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
3、讨论。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4、制定学习计划。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去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有无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特别重要。在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指导。
5、使用工具书。教师要教会学生查阅各种字典、词典的方法。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新华字典》是必备的工具书,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是必备的工具书。
6、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
7、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记生字、怎样背书,怎样概括文章大意,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小学生的自学不可能无师自通,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时候,教师首先必须明白要让学生获得这些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课堂常规学习习惯,如:读书习惯、发言习惯、讨论习惯、批注习惯、查工具用书习惯等。
三、创设学习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按自己的水平去“读读、想想、划划、说说、写写”以外,传统的属于教师的某些活动也可让学生来尝试参与,教者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1、参与问题式:有些课文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让学生尝试参与问题设计,再围绕提出的问题研读课文。如教学《观潮》,要求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紧扣中心句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这个问题质量高,有价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为整篇课文就是抓住“奇观”一词有声有色地写出了大潮来时的特征。由于这是学生自己经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又对学生的提问加以肯定和鼓励,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板书板画式:根据课文思路,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一部分板书,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由学生来完成板书、板画。这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描写爬山虎脚的内容,教者先在黑板上画上爬山虎的茎、叶,然后让学生来板画爬山虎的脚。对学生板画的爬山虎的脚,师生共同从粉笔颜色的选择,到脚的形状、生长位置进行评议,再作修改。学生参与板画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板画及时反馈了学习的信息,反映了自主学习的水平。
3、课文讲读式:有的课文几个段落结构相似,教师可先具体导读一个自然段,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试着讲解后面几个自然段。
4、实验演示式:有些需要实验演示的课文,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文内容,代替教师做实验演示,学生兴趣会更浓。如教学《捞铁牛》一文,通过相同原理的实验演示让学生搞清楚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铁牛。
5、质疑解疑式:注重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6、自读自悟式: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门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参考文献:
1 、王之贤主编的《教师论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潘晓东主编的《语文教学新思维》,杭州出版社2001年第一次印刷。
3 、包南麟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师》,02年至05年各期,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