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韦燕华
[导读]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学校教育应改变传统的对于人的评价观念,摒弃以往的唯分数论,转化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进取的生命观、价值观的教育观念。
        摘要: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学校教育应改变传统的对于人的评价观念,摒弃以往的唯分数论,转化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进取的生命观、价值观的教育观念。目前幼儿园生命教育存在被忽视、内容散、实施难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做出论述,并提出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生命教育;幼儿;健康成长;途径;绘本阅读
        引言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生命的完善是教育的归宿,幼儿园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阶,需要通过建构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幼儿阶段身体健全、生命健康是最关键的,然而这个时期幼儿不懂什么是生命,甚至会因为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伤害自己或别人的生命。因此,幼儿园需要建构生命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即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幼儿所能理解的方式,让幼儿在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
        1.关于生命教育的提出
        近年来,很多突发性的事件在幼儿园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有来自幼儿园或者幼儿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说校外的因素,严重威胁着幼儿的健康成长,给幼儿园和家庭造成了担心与恐慌。所以,有关生命的教育课题研究在全国学前教育或者中小学教育中火热展开,皆在研究如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如何避免和阻止有关不威胁学生健康成长的风险。保证学生在安全与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专心学习。其实,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提出并一直在研究中,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就提出了“生命教育”一词。我国的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教导个体了解、实践和体会“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有价值性活动。生命教育观念的提出和研究其目地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等,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2.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并有所创造与创新,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隐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形成对生命正确的内在认知,除此之外进行生命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规范幼儿的外在行为上,引导幼儿学会保护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从心理学上讲,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能力还没有形成,会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模仿他人的行为,“他人”一般指幼儿崇拜的、喜欢的或者是他认为的权威人物,如父母、老师、兄姐及影视媒体中出现的角色人物。在关乎幼儿生命教育面前“影视媒体中出现的角色人物”是不可控的,对幼儿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由新闻报道可知,有幼儿在观看了某部动画片之后,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在现实中模仿一些暴力的情节,最终导致同伴伤残甚至死亡。这样可惜又可悲的事件有很多,由这些报道可知,幼儿在对待如何保护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生命的行为表现上还需要正确教育、规范和引导。在建构实施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过程中,教师通过选取合适的教育素材和案例,尤其是通过正例和反例的对比,既可以转变幼儿先前错误的认知,还可以强化幼儿得体的行为表现。在这样双重作用下,幼儿可以对自己当前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判断,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进一步促进幼儿的知行合一。
        3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3.1优化评价方式,过程与结果并重
        生命教育传递给幼儿的是不依赖于某一具体情境的、客观存在的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这导致许多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将事实性知识的传授摆在首位,进而忽视探究其内在的过程和方法。

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是在情境、行动中学习的,幼儿的学习是为了获得新的经验。根据深度学习的要求,对生命教育活动的评价需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在整个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有这种过程意识,观察幼儿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所关注的问题、关注此问题持续的时间、对待此问题表达的方式、是否发出新一轮的问题等。深度学习会发生在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在生命教育活动之前就应该进行评价,幼儿教师可以在生命教育活动尚未开始时就对幼儿采取诊断性评价,例如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了解幼儿的知识储备情况,并预计可能会对幼儿深度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判断幼儿是否能进行深度学习。其次,在生命教育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评价幼儿的活动方式以及幼儿的阶段性成果,来改善幼儿的活动,使后续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作品展示等来评价幼儿的具体表现以及活动成果。总之,要优化评价方式,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就是要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3.2正确做好“鹰架”,使幼儿延续深度学习兴趣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之一是正确做好“鹰架”,使幼儿延续深度学习兴趣。深度学习是有路径的,其中一个路径是“说”与“分享”。教师要鼓励幼儿在众人面前自信地、流利地、清楚地、有修饰地进行表达。所以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幼儿问题在哪里,而是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所在。教师的“鹰架”作用需要适时、“伺机”运用,例如在幼儿探讨树的生死这一话题上,在幼儿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介入引导幼儿追踪这棵树的一生,引导幼儿追踪观察。得到一定结论之后,幼儿基于自身兴趣又生成一些新的问题及认知冲突。
        3.3优化绘本阅读,构建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绘本阅读是进行幼儿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运用绘本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幼儿生命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目标是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也是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幼儿生命教育目标的确立离不开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的规定,即要以《3—6岁儿童心理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心理认知特点来确定。《纲要》与《指南》中虽未明确提出幼儿生命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但通读文件,实则发现在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目标和要求的规定中含有丰富的幼儿生命教育内容与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1)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的认识;(2)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建立;(3)情绪的表达与调控;(4)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的掌握;(5)与人交往方面;(6)对自然的探究与欣赏。其次是“与生命对话”的绘本阅读,幼儿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了解生命的意义,拥有尊重和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学会理解生命的告别。例如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中的虎斑猫活了100万次,又死了100万次,活着对他只是重复,没有任何意义。直到他成为一只野猫,完全属于自己,拥有了自由,他的生命才有了意义。因而,生命要有意义,一是要拥有自由,二是要有爱他人的能力,给予爱才会让生命更有意义。《獾的礼物》中,獾虽然离开了,但它给每位朋友都留下了一份独特的离别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逐渐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和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结语
总之,3至6岁幼儿是生命观确立的关键期,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创新生命教育的内涵,赋予生命教育高度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引导幼儿将个体生命诉求与时代结合起来,要让幼儿切身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意义,为培育出热爱生命、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艳.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纲要分析、现状调查及课程构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吴涛.生命教育须未雨绸缪[N].商丘日报,2019-06-11(002).
[3]曹阳.让生命在教育理想中闪光[N].中国教育报,2019-05-13(012).
[4]徐军礼.生命成长———让教育真实发生[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