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郑芝兰
[导读] 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实质内容和精髓。
        摘要: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实质内容和精髓。只有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茁壮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渐渐被遗忘,青少年所了解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为了使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很大提升,可以从古诗词入手,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去掌握传统文化。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的民族热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传统文化众多。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代表着最灿烂的传统文化。唐宋时期古诗词兴旺发达起来,在以后的历史中,形成一种特殊文化,也是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沉淀他们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另外,古诗词也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文豪,极大的推动了传统文化发展。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能够感受到古诗人当时的境遇,深刻领悟所渗透的传统文化。
        一、重要地位
        在初中课本中,收录了许许多多的古诗词,如《小石潭记》、《卖炭翁》、《春望》等。这些古诗词都从众多的古诗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属于古诗词中的精品,对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有极高价值。当前,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古诗词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智力水平。古诗词只有融入到传统文化中,才能绽放更加绚丽的色彩。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古诗词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极大的传播,学生从古诗词中,就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魅力,并且广泛宣传传统文化。一方面,古诗词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了细致描述,另一方面,还对古人的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刻阐述。古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沉淀,通过精炼的文字,使中国特色文化彰显出来,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一种悠远的文化意境。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和热情,而且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对故乡、朋友、祖国的热爱和依恋,学生从中学会做人的哲理,学会如何接人待物,对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认识。
        二、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运用情感,渗透传统文化
        在初中时期,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无法在没有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融入自己的情感,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另一面,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相比学生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教师讲述自己相似的经历,能让学生被吸引,在学习中更容易融入课堂。比如在学习《渡荆门送别》这篇古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遍,然后给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例如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中间可以穿插自己和朋友一些具体的事例,或者是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同样可以有具体的事例作为支撑,这样一来,学生就大概能够了解古诗的意思,能够让学生也产生相同的感受,会不自觉地陷入文章中,通过教师结合自身的情感,就能把这首诗生动的解释给学生,接下来教师再进行古诗的翻译,就能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和翻译进行对比,补充自己没想到的点,帮助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而且由于加入了教师的故事和情感经历,学生也不会觉得古诗的学习无聊,让原本比较难进行的教学顺利完成。教师融入自己情感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期待,也更容易调动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通过情感的渗透,让学生深刻领悟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朋友、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就会更加深刻的领悟,会对传统文化有深刻认识。
        (二)依据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比较枯燥,单纯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无法从中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体会文章的实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中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意图。

在多媒体中,教师借助图片、声音等,把文章的意思播放出来,学生就会一边看视频,一边体会文章的内涵,就会非常快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比如,在讲解《卖炭翁》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单纯进行讲解,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就不能深刻记忆。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卖炭翁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看着这些图片,就会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就会对劳动人民更加同情,让学生更加憎恶统治阶级。看着这样的图片,学生的心就会变得更加沉痛,就会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会本领,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就会屹立于世界之林。在多媒体的运用之下,《卖炭翁》就会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就会回荡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还可以录制成音乐,伴随着音乐,学生就会心情沉痛,就会铭记住这段历史,就会更加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让爱国之情在心中燃烧,化作前进的动力。在多媒体的激发之下,学生的个性就会激扬,学生就会实现飞跃。
        (三)运用意境,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虽然简短,但是语言含蓄,蕴含意境丰富,如果只是表面的熟读和背诵,没有领悟古诗的正真内涵,也就不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所以,对于古诗意境的领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领悟,老师可以引入情景教学。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时候,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给学生营造一个雪的境界,让学生走进雪的世界里,感受茫茫大雪之下,毛泽东那个时代,他为了祖国的未来,胸怀大志,胸怀祖国,胸怀人民,就如同茫茫大雪,气势磅礴,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对祖国更加热爱,对伟人更加敬仰。
        (四)拓展思维,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的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格式和韵律,内容丰富,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等等,涉及方方面面。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拓展教学思维,通过古诗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写景的古诗时,可以结合画画,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和感受诗词所描写的景象。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有小桥、流水、人家,具体是怎样的布局,什么样的小桥,什么样的流水,什么样的人家,则由学生自己来画。在学生的想象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对诗词有了自己的想象,就会变得更加富有生机。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为什么诗人这么惆怅,是什么让诗人这么惆怅,然后自行发挥,画出一副景色画。把古诗以画画的形式反映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记忆力,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理解力,同时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了解,更加能够领会传统文化的意蕴,让传统文化在古诗词学习中慢慢的晕开,渗透到学生中,使学生更具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景. 鉴赏传统文化,继承文化遗产——浅探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古诗词教学[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下), 2018(8):7-7.
        [2] 李慧蓉.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 全文版:教育科学, 2019, 000(006):P.8-8.
        [3] 黄新峰.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8, 000(029):255.
       
作者简介:郑芝兰(1968-06),女,汉族,籍贯: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一级,学历:本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