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几点探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孟小波1 王英2
[导读] 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丰富内容,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重点,分散难点,课后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高段教学来说,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媒介,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有力工具,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就在课堂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是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丰富内容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检阅仪式的盛大与庄严。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我们国家国庆检阅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检阅仪式的庄严和神圣,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多媒体课件《梦想的力量》中,上课伊始就配乐介绍非洲儿童因为缺水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的境况,在视觉的冲击下带学生理解瑞恩梦想的重大意义与实现的艰辛。课后,在向学生介绍瑞恩的梦想并没有就此停止脚步,而是继续打更多的井,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延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参与课堂教学,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又创设学生研究探讨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感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时,太空生活趣味多,不同于地球生活。课文中写的走路、喝水、睡觉、洗澡真有趣,学生没有见过,单凭想象是很难理解。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宇航员的太空生活的视频一放,学生一看一下就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描写得准确而又生动,感受到了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不同。再比如教学《雾凇》一文时,要解释雾凇现象的形成过程类似于科技说明文。而学生对于雾凇现象虽然有所见,但是不常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它需要一定的物理学知识辅助才可以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音、图、像、文并貌的形式来完成特别难讲的形成过程,突破了瓶颈。利用一个表格,让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形成是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景观。最后用图片的带领同学们领略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进一步升华主题。
        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么多的优势使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大有用武之地。
三、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而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使我们有机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学完一篇课文后,可以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
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主选择以下课题自主完成:1、春节最有特色的活动、美食及风俗以及这些背后的文化内涵;2、本地春节与北京春节的异同点;3、其他传统节日的特色。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多元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   
        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