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在探究清代人口的社会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时,已有文献多选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政策与商品经济等视角进行研究。本文则以清代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社会流动较为频繁的江南地区为例,探究民间金融的发展对农民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跨职业转移的社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民间金融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及时调节了资本供求状况,促进了该地区民众改变政治地位(通过捐纳实现由贱到贵)和提高经济地位(通过向非农产业的职业转移)的社会流动。这反映了民间金融通过“看不见的手”在促进社会流动、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江南早期工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代江南;民间金融;资本配置;社会流动
一、引 言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不可或缺的两种生产要素,既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化,也作用于人们经济收入(贫富)和社会地位(贵贱)的变动过程。货币资本的注入会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由此促进了人力资本的流动。中国历史上的民间金融活动指非政府直接参与经营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私人借贷、以及由钱庄、典当、账局、票号等民间金融机构组织的资金借贷活动。
本文将基于历史事实和经济分析,以清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聚焦民间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民向其他产业部门的跨职业流动的影响。本文发现,活跃的民间金融通过提高货币资本的配置效率,推动了江南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农民向其他产业部门的跨职业流动,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为实现早期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清代江南民间金融的发展概况
自清朝建立后,生产力的发展、地租形式的演变、鼓励垦荒政策的实行及税收政策的革新均使得生产活动更加自由化和资本集约化,货币资本这种生产资料因有利于增加投入、扩大生产和提高收入而在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鉴于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货币资本往往不能恰好实现供求平衡,因此除了在戚友间筹措外,人们还需要向商人、地主和各类金融机构等进行借贷以缓解资金短缺的问题。随着江南早期工业化的发展,这种需求越发强烈。
在清代,有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同城的金融机构、商铺、私人高利贷经营者与工商业者之间往往结成了比较稳定的资金供求关系。在典当业与农民之间,也形成了类似的情形。以江南地区为例,一方面,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江南地区经营金融业。另一方面,皇族亲贵、官僚士绅以及军将士卒也纷纷参与到金融活动之中。凡此种种,遂使得江南地区的资本供应更加充足,也使得该地金融市场包含了典当、钱庄、票号等不同种类金融机构所经营的金融活动,满足了不同阶层民众的需求。
在清代江南民间金融发展的同时,农业技术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用税收代替劳役政策及捐纳制度的实施,也加快了庶民向士绅的跨阶层流动,农民向其他产业部门的跨职业流动。在清代的江南地区农民向其他产业部门的跨职业流动过程中,民间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典当、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和官僚富商私人自发进行的借贷活动十分活跃,推动着相当数量的人口参与到了旨在改变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流动之中。下面将详细研究清代江南民间金融的发展对农民向其他产业部门的跨职业流动的具体影响。
三、民间金融的发展对农民转向其他产业部门的跨职业流动的影响
农民的流动行为,既包括农民跨地域的人口流动,又包括农民向其他生产部门职业转移的社会流动。
(一)民间金融对江南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跨部门职业流动的推动
民间金融为江南地区的自耕农越来越多地从事棉纺织业、丝织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以棉纺织业为例。
如,清代常州府无锡、金匮县是著名的棉花、棉布大型集散地,每年运进大量外地棉花,然后生产大批棉布运销外地,被当时的徽商誉为布码头。从这里可以看出,长期以来男耕女织,务农是农民的根本,纺织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副业的生产模式,在清代乾隆年间的无锡发生了巨变。家庭手工纺织已不再是副业,而变成绝对主业的地位,成为农民的主要谋生手段。而在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下的地区,还出现了纺织专业户,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男子“别无他物”,和妇女一样纺纱织布,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
民间金融还为江南农民从事桑蚕、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由此推动了自给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的转化,为江南丝织业、棉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进一步巩固并促进了江南农民向手工业者的跨职业流动。
(二)民间金融对江南农民跨地域的职业流动的推动
随着民间金融支持下的江南农民大量转向非农产业部门,江南地区的城镇化大大加快。李伯重指出,清代中期江南的市镇数量约为明朝后期的一倍左右[1],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者[2]【1】和外来劳工,间接促进了江南西部宁镇地区和浙西山区农民向东部地区跨地域的职业流动。到了清代中期,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在江南东部农村中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已非常高。高王凌指出,在清代江南松江、太仓、常州等棉纺织业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正业和主业,而这里的农民可说是兼营农业的工人。[3]而在紧靠市镇的地方,很多农民更转化为独立的手工业者或商人。
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引起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问题,为此只好雇佣外地的农民种地。如嘉兴府濮院镇附近农村,由于“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业皆雇西头人为之”,而“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4]
综上,民间金融一方面通过向农民兼营棉纺织、丝织等提供生产资金,直接促进了江南东部地区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跨职业流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向江南棉纺织、丝织、造船等各类产业投资,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发展和早期工业化建设,间接促进了江南西部宁镇地区和浙西山区农民向东部地区跨地域的职业转移。
四、小结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资本的扩大利用和加深利用、生产要素在地域间的重新分配及劳动人口结构发生变迁等方面的巨大转变[5],而这些转变分别需要依靠金融活动、市场交易及人口的流动行为等方式来实现。其中,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作用,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带动人口的社会流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古鉴今,为了打破阶层固化、增加社会活力、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应当重视民间金融的作用,减少对较为成熟的民间金融活动的干涉,让其在政府金融难以触及到的人群和产业中充分发挥节约融资成本和提高融资效率的优势。无疑,这有助于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有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在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参见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16页。
[2]雍正时苏州“阊门南濠一带,客商辐辏,大半福建人民,几及万有余人”。至于徽商,更是遍及江南大小市镇,以致江南有“无徽不城镇”的民谚。他们带来了大量资金,对江南早期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3]高王凌:《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4]沈廷瑞:《东畲杂记》。
[5]参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