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张锡海
[导读] 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快乐,从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规律,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摘要: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快乐,从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规律,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关键字:新课标、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情境、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快乐,从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规律,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一、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快乐
        教育家杜威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巧妙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数学游戏情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发现问题,从而激活思维,唤起对探索思维的热情,最终想办法解决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构建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

        二、从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规律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如在《直线与线段》教学中通过一组图片,视觉上给同学们直观的认识,引出直线,让学生很容易发现直线的特点,尤其直线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几何直观的感受凸显的更加重要。学习直观几何,就像书上所说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实际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协同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从而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数学教学尤其如此。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人教课标实验版)“需要进位的笔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一课,让学生根据图画的情景进行列式,列式是16×3,这道题目,怎样算呢?让学生算都会出现书本的两种算法。16+16+16=48或18×3=48,大多数学生都会直接列竖式,但当教师提出“为什么要进位”,“怎样进位”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说不出。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对一些学生来说,还是没搞清这些问题,而这恰恰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摆连环画,操作16×3的环节,在上、中、下分别摆出1个16后(左边10本,右边6本),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共有30本连环画,右边共有18本连环画,可把18本里的1个10本,进到左边的3个10本里,还剩8本----通过这样的一摆、一移、一放,在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进位的表象,直观地理解了进位的方法,为以后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学习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开展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总结出计算的方法。
        三、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优秀的教学课件比许多常规的教具更能让学生有亲切感,现实感,如时间的教学既可以用学校现有的教具,也可以直接把班级的钟表摘下来,亲自让学生操作演示,效果决不次于用课件的演示效果。当然,在此基础上,当学生遇到相关的疑难问题时,再用钟表的课件来分析,效果会更好,因为它能加快演示的速度,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疑难问题,而又不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另外,有些平时不能亲自演示的问题,用Flash动画就能更好的展示出来。如年、月、日的教学,物体的体积、表面积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在老师创设的多媒体课件里就能看得明明白白,培养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力,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动力。
        四、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我在教学《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我在新课伊始创设情境:王小冬是个看中了三个玩具,回家向妈妈要钱。妈妈给了他50元,王小冬拿到钱后犹豫不决,妈妈问他钱不够吗?他说忘了这三个玩具的具体价格,只记得其中两个十几元,另外一个近十元,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请同学们帮他估算一下,这50元钱够不够用呢?
        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判断购物钱数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上舍入”或“下舍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比较简便。我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意识地“绕开”具体数据,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五、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新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让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来自生活,生活处处皆数学,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江春.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5):161-161
        [2]胡国军.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前行[J].《新课程学习:上》, 2012(11):108-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