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王全寿
[导读] 思维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他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教师予以重点关注,教育部门对学生思维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较为重视。
       摘要:思维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他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教师予以重点关注,教育部门对学生思维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较为重视。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虽然教师在思想上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简要分析了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对各位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综合素质
        引言:
        高中生普遍认为数学是所有课程中最难的,其实并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难度大,数学思维能力上的限制也会让高中生数学成绩难以提升。以往高中数学课程并不重视思维能力上的锻炼,题海战术让高中生在不断重复性练习中形成条件反射,这样虽然也可以提升分数,却对学习本身没有太多好处,而且这些方式让学生解题速度比较慢,所以高考数学大题依旧只有少部分考生可以解出。如今教育界逐渐认识到传统课堂的缺点,对思维能力上的提升越来越重视。
        1.高中数学的特点
        1.1难度大
        高中数学在学生眼里是难度非常大的学科。相比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更难也更深。高中阶段恰好是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对于高中生来说,在高中阶段取得好成绩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初中则是基础,一旦到了高中阶段,数学的难度和深度会大幅度提升,因此很多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上遇到了瓶颈,甚至一些高中生在几次考试成绩下降而受挫后,对数学失去了全部的兴趣和信心,放弃了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也非常不利的。
        1.2距离大
        目前高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成绩差距非常分明。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牢固,学习方法也比较科学,所以在数学成绩上提升比较容易,学习更加得心应手,心态也更加积极向上,成绩就会不断提升。而一些基础不好的高中生却屡屡受挫,数学成为其成绩提升上的一道障碍。因此高中生的数学成绩可以分为两个群体,自始至终差距越来越大,很多教师对思维能力上的锻炼不够重视,只凭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这就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教师只是让学生盲目进行题海训练,对学生成绩的提升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2.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2.1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改之前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未来发展并没有起到太多积极作用,素质教育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上的锻炼。高中数学本身就是关键学科之一,必须适应新课改后的教育理念,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高中数学应该以提升思维能力为主,这对提升成绩以及日后学生的发展潜力都是非常有益的,题海战术虽然让高中生具备了思维定式, 却具有太多局限性,高中生只是对见过的题型有较强的解答能力。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素质教育需要的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思维上的提升更重要。
        2.2社会人才的需求
        知识爆炸时代已经到来。社会上各类组织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都比较大,但每年高校毕业生并不少,只是没有得到能力上的认可,这说明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只是具备了考试的能力,本身能力却没有多少增长。无论何时社会都不会缺少考试型人才,但这类人才恰好是不被需要的。因此提升思维能力更加重要,只要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才能为社会组织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培养思维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3数学学习的需要
        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指出核心素养是数学学科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不仅体现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一般情况下,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基本的推理形式以及规则有所了解,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命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最后进行有思维的表达交流,而这些内容恰好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为学生更好的开展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3.1优化课堂设计
        思维能力和兴趣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兴趣是调动思维的重要动力,但思维也可以由推动兴趣产生,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也需要重视兴趣的培养,这就需要对课堂设计进行优化。在新课上教师应该给学生了解内容的机会,通过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思考,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针对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商场打折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打折方案,让学生分析哪种方案购买最划算。这个例子并不算新颖,但足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3.2培养学生直觉
        这里的直觉并不是指“瞎猜”。而是学生在解题时通过对题型的观察,判断该使用哪种解题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就是所说的直觉,也可以说是判断能力,只要学生对解题方式的判断能力足够准确,就可以让解题更加顺利,解题速度也会更快。其实很多学生在考试中表示时间不够用,就是因为很多题型无法判断解题方法,在解题中由于方法错误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直觉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结合数学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解题直觉。
        3.3革新教学方式
        数学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把一些公式进行组合,因此很多题型有一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解题更加准确,这里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让解题方式更加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在学习中学会反思,反思对思维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反思是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动力,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升解题的能力和方法。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引导人,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当教师重视思维时,学生自然会将学习的重点转向素养提升等方面。换言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教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形成更加默契的配合,并积极投身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思维提供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4合理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结合
        高中数学课堂涉及的学习内容抽象性以及逻辑性较强,有时借助一种方法无法确保解题准确率。在这种情况下,将演绎推理与合理推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解题准确率,而且能够深化学生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内容时,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并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得出有关等差数列概念的猜想,最后由教师解答关于等差数列的正确概念由此可知,在学习等差数列概念的相关内容时,以演绎推理法为主当学生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内容时,教学难度提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演绎推理与合理推理结合在一起,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能够较好地提升思维能力。
         4.结论
        总之,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应该作为教学中的主要目标,教师也应该对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不要一蹴而就,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思维上的缺陷进行锻炼,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将数学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得到思维上的锻炼,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学会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常胜彪.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认识[J].学周刊,2017(12):98-99.
[2]范玲.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J].读与写,2017(04):201.
[3]郭立祥.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办中学数学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17(20):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