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七台河 154600
摘要:大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七台河电厂)二期工程4号机组为国产的600MW燃煤发电机组,汽轮机为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四排汽、冷凝汽式汽轮机,型号为N600-16.7/537/537型。
机组自投产后热耗率一直偏高,七台河公司专业人员广泛调研,深入探索,最终决定进行汽轮机组综合升级改造。通过对汽轮机高中低压内缸、隔板、转子、汽封及热力系统的改造,实现改造后100%THA工况下热耗率7777.56千焦/千瓦时,达到了改造的预定目标。
关键词:汽轮机组;600MW;综合升级改造
前言
201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旨在打造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煤电产业“升级版”。其中要求,到2020年,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其中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除空冷机组外)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七台河二期600MW机组距300克大关还有很大差距,经过近半年的时间调研、论证,对汽轮机进行通流改造可大幅提高机组经济性,降低煤耗。
1 七台河4号汽轮机组技术参数
七台河电厂4号机组汽轮机为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N600-16.7/537/537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四排汽、凝汽式型汽轮机。总级数44级。高压缸:I调节级+9压力级;中压缸:6压力级;低压缸:2×2×7压力级。
2 机组存在的问题
2.1汽缸部套间漏气严重,中低压分缸压力高。
哈汽600MW机组气缸内部隔板采用焊接形式,在焊接过程中隔板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导致漏汽。中低压分缸压力偏高,增加低压部分级间漏汽损失。高中压缸蒸汽级数过少,使热力参数匹配不合理,影响高中压缸效率。
2.2低压5、6段抽气温度偏高严重影响机组安全性、经济性。
由于结构设计、安装、汽缸水平中分面变形等因素,导致各抽汽口温度偏离设计值较高,近而影响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运行。
2.3叶型设计落后,制造精度较低,机组热耗偏离设计
受当时设计、制造工艺水平的限制,通流部分叶型采用准三维设计理念,叶片型线设计落后,加之制造精度所限,使得通流部分效率偏低。
2.4连通管格栅直角弯头节流损失大
原连通管弯头属于带格栅直角弯头,节流损失大,并且格栅容易发生断裂,造成冲击低压转子叶片事故。
2.5汽封间隙过大,影响效率
原汽封间隙质量控制不佳,导致汽封与转子的径向间隙过大,汽封间漏汽损失偏大。
3 综合升级改造方案
3.1高中压部分改造:
3.1.1高中压采用新型反动式叶片优化气动性能,将高压部分的通流级数增加3级,中压部分增加3级;合理分配各级焓降提高缸效,同时进一步降低低压缸的进汽参数,为低压缸增效奠定基础;
3.1.2高中压隔板由原来的焊接隔板改为装配式隔板,以消除焊接过程中的变形,减少漏汽损失;
3.1.3采用整体铸造式高中压内缸结构,代替原机组中的高压内缸、高压隔板套、高压进汽侧平衡环、中压隔热罩、中压1号隔板套等结构,减少漏汽损失;
3.1.4优化高中压进排汽结构,降低进排汽部分的损失;
3.1.5小间隙汽封技术应用,由原0.75mm汽封间隙下限降为0.30mm,采取摩擦启动方案,大幅度降低级间漏汽量。
3.2低压部分改造:
3.2.1低压缸由原来的三层缸改为两层缸结构,即原低压1、2号内缸合为1个低压内缸,下缸抽汽口与抽汽管道间采取焊接方式;
3.2.2改善汽缸螺栓尺寸和布局,提高内缸螺栓材质增大螺栓紧力,减少结合面变形和漏汽;
3.2.3重新设计低压电、调端隔板套,将隔板套外缘往外扩300mm左右,减少汽缸支撑,改善隔板套螺栓尺寸和布局;
3.2.4隔板套中分面加密封键,减少中分面的漏汽量;
3.2.5隔板套轴向定位面处增加环形挡汽片,减少漏入5、6段抽腔室的汽量;
3.2.6低压部分采用新型反动式叶片,优化机组低压气动性能,配合进汽参数下降将低压部分的通流级数由7级降为6级。
3.3连通管改造:
原连通管弯头属于带格栅直角弯头,节流损失大,而且,格栅容易发生断裂,造成冲击低压转子叶片事故。改造后采用最新的热压弯头技术取消格栅板,既减少了节能损失又增加了机组安全性,一举两得,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3.4汽封改造:
采用小间隙摩擦启动汽封形式。“小间隙启动方式”允许进一步减小汽封的径向间隙(最小可达0.30mm左右),但汽封径向间隙太小,在启动时容易导致汽封片同转子发生摩擦,引起机组振动,甚至损坏转子或动叶片。经研究这类新型专利汽封可以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此种汽封可以在汽轮机启动过程中允许同转子摩擦,而不至于引起汽轮机过大的振动,同时不会磨损转子表面,最终达到降低蒸汽损失的目的。
3.5热力系统改造
热力系统改造是为配合汽轮机本体部分通流改造,实现汽轮机本体改造节能减排目标。热力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为汽轮机厂提供的改造前后热平衡图。汽轮机由原来8级抽汽回热系统改为10级抽汽回热系统。在原有回热系统的基础上增加0号高压加热器和4.5号低压加热器。
增加3号高加蒸汽冷却器,由于中压缸中间抽汽级的抽汽温度较高,其过热度较大,直接加热给水会降低机组循环效率,采用外置蒸汽冷却器先加热高温给水可提高给水温度4-5℃,提高汽轮机内效率0.2%左右。增加外置蒸冷器后,既降低机组热耗,同时改善三号高加运行工况环境。
4 主要技术创新点
4.1新一代后加载叶型
采用了新叶型,静、动叶均采用新一代后加载扭叶片。叶片的成型采用了CATIA软件对叶片进行三阶样条的平面光滑及三维造型。使用软件CFX-TASCflow对通流的全三元流流场进行详细的有粘分析。并进行多级连算,考虑级间的匹配和级与级之间的影响,使设计能够接近真实的流场情况。各级动、静叶片的几何进气角能够满足气动设计的要求,动、静叶片沿径向攻角很小,端壁处二次流损失降低。其突出特点是:
(1)叶片表面最大气动负荷在叶栅流道的后部,减少端部二次流损失;
(2)吸力面、压力面均由高阶连续光滑样条曲线构成,减少叶型损失;
(3)叶片前缘小圆半径较小且具有更好的流线形状,在来流方向(攻角)大范围变化时,仍保持叶栅低损失特性;
4.2高中压内缸
为了更好减少配合面的漏汽损失,降低高中压部分的漏汽损失,将取消原机组中的高压内缸、高压喷嘴室、中压1号隔板套、中压隔热罩等结构,采用铸造式高中压新型内缸结构代之,从根本上消除高压内缸与喷嘴室、中压隔热罩,高中压外缸与中压 1 号隔板套接配面内漏现象,提高通流运行效率。
4.3低压内缸
低压内缸采用先进的三维结构设计及分析技术,整体设计低压 360°蜗壳式内缸,减少内漏,降低进汽压损,提高通流运行效率;同时采用自密封型缸体构造技术,保证低压内缸良好的刚性和密封性;另外,由于中压通流优化使得低压缸的进汽参数降低,低压内外缸运行环境优化,能够有效保证低压内缸的刚性和密封性,从而保证机组实际运行经济性等于甚至优于设计保证值;同时,增加中压缸做功能力,使更多焓降在效率更高的中压缸完成能量转换,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整机效率。
5 结论及建议
大唐七台河4号机组额定功率初步测算的热耗值为7777.56千焦/千瓦时,远优于机组改造前8187千焦/千瓦时的运行热耗。改造完成后,机组热耗降幅达409.44千焦/千瓦时,折合供电煤耗率下降约13.99克/千瓦时,约每年将为电厂增加1804万元的经济效益。
作为亚临界60万千瓦的七台河4号机组,改造后综合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同类型、同容量机组的最高水平,是目前国内所有同类型机组中改造效果最明显的机组,对国家电力装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及引领作用。据统计,一吨煤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物约为41.37千克,改造后的七台河4#机组每年将减少近2900吨污染物的排放。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亩树林每年可吸收1.5吨的污染物,据此推算,七台河4号机组每年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每年植树1933亩,为国家节能环保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国产引进型3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的分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林万超. 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4~10
[3]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大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改造方案,2012.7
作者简介:
王飞博(1987-),男,大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检修部副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轮机设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