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
素养知识基础与结构心理,学科体系核心领域、思维方式、人格特征——杨向东
审美态度就是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具有整体观看的观念和习惯,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观看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异同关系。
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选择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
其二,在将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1.具有整体观看的观念和习惯,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观看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异同关系;通过视觉观看,感受特定对象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形式特征,为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铺垫道路。
2.直觉地感受图像的形似、同构、张力等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认识与解读图像的意图、涵义以及表达的观念、态度、情感。
3.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了解图像的类型,并加以识别、指导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4.在读图时代,能够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二、初识核心素养。
第一次接触到“核心素养”这个词语,是在我区举办的美术教师全员培训会上,我区邀请了全国最出名的尹少淳教授来做了专题讲座。“五个核心素养”培养也是由尹教授团队,经过十几年来的深入思考提出的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教学理念,也将引发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我是懵的!嘀咕着这又是个什么新鲜的东西,视乎是纸上谈兵,离我们好遥远。但在2016年1月25日,是在江北区美术教师我们全员培训中,听了来自天津的魏瑞江老师的讲座《让案例替我们说话—基于美术课程标准的实践探索》后,我似乎有了些启发:讲座从让案例替我们说话、基于“标准”的实践、美术教学案例分析这三方面进行;将魏老师的讲座内容和尹教授的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思考,心中就更明亮了,也才敢于在教学中有了一些尝试。
三、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尝试。
记得尹少淳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老师已经习惯了“知识与技能”,这本身是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学生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未能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学生有了素养和能力。
1、转变观念,追求有效意识。
不能再用传统的老模式,采用“满堂灌”、“满堂问”“磨时间”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新时代的老师应该追求一些新的教学意识:是学生由等待被动学习走向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现在的老师应该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不在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就能做到自主学习。探究性教学对于一线美术教师来说,难度在于观念上的改变,因为,教师自己需要变化,不能老进行讲授式的教学,教师需要想办法根据教学主题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们探究。因而,在教学设计的第一项任务,是根据主题思考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做支撑,教学的线索才能进行延续,这就是操作。
基于这样的相法,我尝试着在四年级的美术教学《泥玩具》一课的教学汇总,在课前布置孩子回去收集有关泥塑作品的照片,让孩子们自己浏览网络上的资料,了解民间泥玩具是什么,鼓励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做成PPT,课堂上进行分享!在实践环节中,课堂上分小组推让孩子们自己来玩泥,找出玩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来探索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这样就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孩子们的色彩对比、分享每个孩子优秀的制作方法。引导孩子们体会教师的引导,然后在尝试性表现。这样,作业的效果自然好于所谓的灌输、接受式的讲授法的教学。
2、重心挪移,关注课堂实效。
教师课前都要备课,以前都备知识,自己备自己的,很少去交流。所以思想就比较闭塞,教授方法也比较单调。但是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的话,备课就比较全面,所涉及到的问题考虑也会周全,这有助于设计方案的科学化,使其课堂能够更加有效,提高其课堂质量。
比如: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美术老师总是喜欢精心的设计开课的形式,问学生一些莫须有的问题,如:同学们觉得这幅画漂亮吗?觉得这花香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其实,像这样的开课形式,其实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在本期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尝试着规避自己曾经的“废话”,用一些直接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甚至有时候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直接写于黑板上,让孩子们来思考有哪些办法来完成学习目标,比如:在教学树叶拓印一课中,我就出示优秀作品,告诉孩子们本节课要完成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结果孩子们自己讨论得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就变成了探讨—习作、再探讨——再习作,非常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提高教师素养、做精彩教师
在全员培训时听魏老师的讲座,当时就有一大感触,就是觉得原来当美术老师也可以如此精彩;精彩的关键在于你得是一个有心的老师;魏老师给我们分析的每一堂教学案例都是非常朴实的,不仅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更多的是给了我们教学的技巧,怎么样更好的去关注学生;他总是给学生发人深省的提问、出其不意的惊喜、与众不同的感受;他总是能把自己融入天真的学生之中去,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特别是他对学生作业巧妙的评价和学生课堂中出状况的宽容和理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同时,魏老师总结出的美术课堂五要:课堂要有情,感情、实情才会有激情;课堂要有趣,情趣、乐趣才会有兴趣;课堂要有法,师法、生法才会有教法;课堂要有理,道理、妙理才会有真理;课堂要有美,纯美、真美才会有善美。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他的创意教学要决:教师要讲得明、问得准、画得快、启迪强、教无痕、教具精;学生要听得清、答得妙、看得清、兴趣浓、记久长、学具齐。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于是,在本期的教学中,我就尝试着做一个有心的教师,遇到学生乱画的,就巧妙的引导为有个性,如果你再怎么样修改,就更好了,诸如此类的。虽然才开始有些不习惯,但后来时间久了就运用得非常自如了,收到的效果也非常好。
五、尝试感悟。
学习了尹少淳和李力加老师关于美术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的呈现,让我对自己的美术教育工作有深深的紧迫感。我迫切地需要补充中外美术史,详细了解典型型作品隐藏于内的文化历史背景,专业审美眼光。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人们熟悉的美术作品或者经典的艺术作品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感知,能够养成美术教育核心素养,能够提高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审美素养和艺术品质。
新的时代呼唤全新的教育,我们不能感叹小时候没有收到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也不要感叹在美术师范教育中学到的太少,更不要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更多深入的探究、学习现代美术教育理念。既然更新一轮美术教育的理念已经孕育而生,也许它将完全改变整个美术基础教育教师对美术学科的看法,也许它将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对于美育的感悟,也许它将对中国基础教育起到更强大的作用,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学习、去适应、去创新、去收获。
参考文献:《美术教学重心的挪移》尹少淳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尹少淳
《让案例替我们说话—基于美术课程标准的实践探索》 魏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