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08期   作者:陆兰秀
[导读]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目前学校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目前学校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对现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对策
        此次疫情期间,由于学校无法正常开班上课,学生和老师们只能通过薄薄一层屏幕来开展网络授课工作。现今,虽然学生们可以从网络上大量汲取知识,可现实教学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却愈发受到忽视。下面,笔者就如今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现状
        教师对思想品德工作教育的开展落实并没有完全重视。作为占据了当代小学生每日至少三分之一时间的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们的人生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失德引发的将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是未来一代学生的失德。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们大量烦冗的教学工作,与家长之间的繁琐沟通,以及学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都限制着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在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的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实际情况,只是生搬硬套的将课本上的思想品德范例当做知识点一样灌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不接收学生反馈,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单纯死板的讲课。在这样的教学模式里,教师们没有教学成功的成就感,学生也无法感受上课的乐趣,久而久之,思想教育教学就陷入了负向死循环,从而使思想教学工作迟迟见不到成效。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主体[1]。尤其是在小学中,在学生们心智尚未成熟时,进入如此呆板无聊的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对学生们以后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更惶谈正向的思想品德塑成了。有些教师不认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效率,认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模式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不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来得直接、干脆[2]。学生们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被弱化甚至被剥离在语数外等应试教育体系之外,又何谈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
(三)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困境   
        现今学校和家长们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认识上还存在极大的偏差。虽然教育局与学校方面认识到了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也为了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出台了很多积极政策。但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该只局限于学校一个单一场所,毕竟一个学生只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而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又要被切割成数份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方面对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很大一部分家长们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认识程度还是较低的。目前,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尤其是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地区,很多家庭都怀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思想,渴求着孩子们能通过高考一举改变命运。因此家长们对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并不重视,甚至有极端的家长们希望取消思想品德课程,要求院方把时间更多的分配在语数外这样“重要”的课程上。学校和家长们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上无法达成共识,加上学校升学率等压力,这些因素都倒逼着教师们无法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上花费过多心思。教师们无法在课堂上施展拳脚,学生们受大环境影响也无法重视自身思想品德的提升,如此负循环下去,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开展就陷入了困境。
(四)教师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并不明确真正的教育意义,只单纯的认为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掌握教材中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对于课本中的思想道德认识也不该只停留于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里,“真”“善”“美”这些单词也是无法被简单定义的。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如今,学生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信息,如果教师们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还只停留在古代的二十四孝子故事、王侯将相的家国忠勇故事里,那么学生们就很难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学生从学校学到的道德准则都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映现,知识在他们眼中也就只是书本上空洞的理论[3]。现在很多老师还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无聊的说教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很多老师本身的知识面也不够广泛,照本宣科的嚼烂前朝故事,培养出来的也只有同样局限的学生。


          
二、优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之下,教师们应该率先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应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们作为受教者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灵活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动学习,自身没有分辨是非优劣的能力,只是毫无个性的根据老师的安排被动接收。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只有先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们,把课堂变成学生们发挥想象的主舞台,教师们只需在适当的或者关键的时候加以正确引导和施以帮助。学生们作为受教者的主体地位被强化,主观能动性被调动,对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更能高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以人为本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优秀的教师不仅自身需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4]。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是他们进入系统化教育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他们社会经验几等于零,教师就是他们人生成长路上的第一面镜子。就像雏鸟效应一样,学生们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这也正要求了,教师们应该以身作则,从自己的言行开始做起,以自己为模板引导教育学生。小学生们对“大人”身份充满了崇拜与向往,他们会在教师的影响下,模仿式的进行学习。教师们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接收学生的反馈。给学生们的困惑解疑,针对学生的反馈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在学生们对思想道德产生偏差时适时的加以正确引导。教师们这样以人为本的教学行为才是真正的思想教育课程。
(三)扩大思想教育课程课堂场地
        如上文所说,目前的思想教育课程还仅局限于学校这一单一场所,在学生们放学之后,教师们就很难再继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因此,学校作为教师们教学的后盾,应该适当调以资源支持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如开展家长座谈会,就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学生未来的重要影响等课题与家长们展开深刻讨论,以求得家长们对思想工作教育的支持。或者多安排一些亲子讨论,结合教材与中华文化中的思想典故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家长与孩子们分享彼此观点,共同探讨思想教育对家庭教育及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扩大思想教育课程课堂的场地,不仅能更加顺利的开展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更能使学生们更深刻的意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们从单板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自主优化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师观念优化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教材的更新频率已经远远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不能只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应该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所凭借的依仗[5]。教师们作为施教者,作为学生们成长道路的引路人,更应该抓住现代生活的新变革,活到老学到老,汲取新知识新文化。教师们应该结合现今的实际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学,比如时下争议很大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是否应该无条件给他人让座,遇见落水的人是否要第一时间入水救人等。这样才能教育出适应新时代的学子,更能让学生们在有争议的道德命题下,不仅能够展现出高道德标准去帮助社会上的其他人,更能使社会经验薄弱的学生们能在生活中保护自己。
结语:
        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加之如今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网络进程飞增的时代,使得学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更难开展。教师们只有更加耐心的面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塑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斗争,与新时代接轨灵活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们只要怀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志,抓住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关心每个学生主体的个性,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们参与到思想教育工作中来,才能使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芬秀.素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J].河池师专学报,2003,23,(S1):15-17.
[2]马海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小品文选刊(下),2016(8):82.
[3]曹国永.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9-11.
[4]刘维香.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5-86.
[5]胡静洁.从“封闭”走向“开放”——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J].新课程(教师版),2006,(5):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